,中將對應師長,少將對應副師正旅,上校對應副旅正團,中校對應副團級,上尉對應營級,中尉對應連級,少尉和上士對應排長。中士和下士對應班長。
報告上報龍謙後,劃掉了大元帥一級,顯然這個軍銜是給他留的。除掉他,沒人當得起這個軍銜。但他認為沒這個必要了。
龍謙仔細閱審過方案後批了一段話:軍銜設立要考慮國防軍的現狀和發展。還要考慮與外軍對等來往的基本原則。似應從嚴從簡為宜。
大約在春節前,龍謙召集了方聲遠、洪粵誠、王明遠、司徒均、商鳳春、宋晉國等人開了個會,專題研究了軍銜問題。對於方聲遠堅持設立大元帥的要求,龍謙說,“這個軍銜顯然是留給我的,但不合適。憲法已經規定總統為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授大元帥給總統就重複了。再說,封建制度被我們反掉了,民主共和制度已初步成型,未來的總統未必是軍人出身。為長久計。不要讓後人為難吧。”
於是,大元帥一檔被去掉了。
去掉大元帥後,元帥無疑是國防軍最高軍銜,是軍人的最高榮譽。對於元帥一檔。龍謙談了自己的看法。第一設定元帥是必要的。但標準應從嚴。以維護其神聖性。如果國防軍搞出幾十個元帥,那就不是元帥而是大白菜了。第二是隨著國防軍的發展,軍兵種的日益細分。有沒有必要設定軍種元帥呢?比如陸軍元帥,海軍元帥,炮兵元帥,工程兵元帥如果這樣,那麼無疑還要設共和國元帥了。這令我很困惑。如果設共和國元帥,那樣的話,共和國元帥與大元帥有什麼區別呢?另外,他對一級上將的設定也不甚滿意,將來在領徽肩章上的區別也麻煩,如果在上將與元帥間需要過渡的話,還不如直接設定大將軍銜呢。
對於少將之下直接到上校,龍謙認為美軍設准將很有道理,軍銜當然應對應軍職,但也要考慮資歷問題。合理的情況是,每一個職務都應當對應兩個軍銜,比如團長,可以是上校,也可以是中校。龍謙對於設立軍銜的基本思路是低配,因為國防軍放在世界範圍內看還很弱小,自大就可笑了,現在低配軍銜沒有壞處。那麼,少將軍銜主要就留給師職了,旅職軍官一些資歷老的授准將挺好,將來與外軍交往,也沾些便宜,對等交往嘛,准將也是將嘛。所以龍謙認為將級還是設為四級好,有了准將,少、中、上三級的含金量相應升高,一級上將或者大將就不必設了。
司徒均贊成龍謙低配軍銜的意見。但王明遠卻認為高配未必不好。目前國防軍還很弱小,滿打滿算也就二十來個師,加上預備役部隊,也就百十萬人的規模。但國土面積決定我們肯定要擴軍,二十幾個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滿足國防需要的。前次唐努烏梁危機,精銳部隊全部調入北方只能勉強應付東北方向,新疆那邊還敞著大口子,這怎麼能行呢?軍隊理解總統先顧及經濟發展的戰略,但為了國家根本利益,應提高軍人的待遇,讓優秀青年將從軍視為人生的第一選擇,這才是最關鍵的。軍銜制有益於增加軍人的優越性和自豪感,我認為設立大將軍銜並且高配。
龍謙肯定了王明遠關於提高軍人待遇的意見,“軍銜制實施後,肯定要修訂軍官的待遇,高於政府公務人員是應該的。確定的原則是,正師對應省部長,旅長對應市局長,團長對應縣處長。但稍高於政府首長。明遠也提到了國家經濟還很困難,不宜過高。考慮到軍人的在住房、伙食、服裝上的優惠,我們還要提高傷殘、犧牲軍人的待遇,軍人的實際收入肯定明顯高於地方。我一直認為,體現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地位,我們這套組合拳打出去,軍心不會不穩的。明遠剛才的發言沒有點透一件大事,那就是宣傳問題。總政治部取消了,併入了國防部,要注意大力宣傳建國諸次戰役,平定外蒙以及唐努烏梁海戰役的英雄人物,大力宣傳魯山,在全社會培養和樹立尚武風氣,讓軍隊系統的英雄模範人物成為青年們學習效仿的榜樣。要徹底扭轉自宋代以降社會重文抑武的風氣。這件大事事關國家前途,必須抓緊抓好。在這個前提下,軍銜制的設定評定卻要從低從嚴,要給軍官們留下進步的空間。假如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故,國防軍投身於世界範圍的大戰爭,我們再修改軍銜條例嘛。”
會議結束後。龍謙將會議紀要批轉給師長以上將領以徵求他們的意見。封國柱、程二虎、葉延冰、藍心治、胡宗玉、石大壽、吳念、熊勳等將帥均對即將實行的軍銜制感到振奮和期待,認為軍銜制的實行標誌著國防軍正規化建設的進步,有益於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對於軍銜等級的設立等技術細節,他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不約而同地提出了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