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2 / 4)

小說:蒙山軍 作者:溜溜

浪生活,留守宮廷的太監宮女們驚奇地發現,他們一向雍容華貴充滿富貴氣的主子變的蒼老了,但惟有那雙洞察人心的眼睛依舊銳利,令身邊人充滿了敬畏之情,不敢仰視。

他們不知道,經歷了庚子之變的慈禧決心變革了。

必須面對日益深入大清內部決策的洋人,這是避不開的。太后深恨自己不懂洋文。難免受人矇蔽。恰好駐法公使裕庚的兩個如花似玉且精通英文的女兒德齡、容齡隨父回國,即被太后接入宮中,一面陪伴自己,聽兩個女孩子講**蘭西的風土人情,聊解政務之勞累。順便讓她們充當自己的翻譯。一向多疑的慈禧相信,這兩個女孩子絕不會糊弄自己。

在西狩的半年中,精明的慈禧已經深知民心之向背,清楚了自己統治的大清國與泰西諸強的差距,清楚如不實行改革,大清朝覆亡在即。

於是。經過小範圍、快捷的討論。慈禧終於下詔了: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月之照也,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這是改革之明顯的訊號。

緊接著。在光緒二十六年最後的幾天裡。慈禧以光緒的名義釋出上諭,命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及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詳悉條議以聞。”

這道上諭,標誌著清末新政的開始。

大臣們,尤其是各省督撫接到諭旨的第一件事便是確認朝廷真正的態度。自戊戌之後,變法一詞成為極為敏感的詞彙。以諭旨的字面意思看,朝廷的變法決心似乎很大。但太后老佛爺真正的態度是什麼,這卻是一個天大的問題。

臘月二十六,龍謙與吳永風塵僕僕地回到了太原。他並未看到慈禧以光緒名義所發的上諭,他的級別尚見不到這種級別的檔案。假如他晚走數日,李鴻章肯定會將剛收到的上諭出示於他,但在路上和娘子關軍營耽擱了數日的他對此一無所知。

但臘月二十七這日龍謙到榮祿的臨時府邸拜見並獻上一份不菲的年禮後,榮祿向他出示了初諭旨並徵求他的意見時,龍謙卻沉默了。

“退思,你不要有什麼顧慮。有什麼話就直說吧。”榮祿微笑著看著面前的年輕人,“你對老夫有救命之恩,老夫感激還來不及,豈能害你?”本來榮祿是住在行宮的,因為鬧了一場病,慈禧體諒他,安排他搬出去靜養。

“大人,”龍謙似乎想到了什麼,“從這篇上諭上看,卑職以為朝廷決意要變法圖強了”

“我都說了嘛,有什麼想法,不妨說出來,共同參詳。”

“大人折殺小的了。龍謙何能,敢與大人比肩”

“不要妄自菲薄。說起來還是你第一個提出變法革新的。就這份膽識,老夫便很是佩服。你也知道,自戊戌年後,天下對維新變革幾至鉗口結舌,所以,太后很是賞識你的膽識。深知你為國不暇惜身的勇氣。退思,你是見過大世面的。就夷語一道,滿朝文武,比得上你的真寥寥無幾。何況你在美國生活多年,對西夷習俗,多有了解。老夫知道你胸中錦繡,誠心相問,萬萬不可推脫。”

龍謙開始是想榮祿是否代表慈禧相問,但馬上就否決了自己的想法。那種可能幾乎沒有。是的,自己確實在慈禧的西行道上幫助了她,但作為一個有著豐富統治經驗的女人,絕不會真正信任一個來歷不明的生人。何況,自己的年齡也不會讓她放心。

“大人對龍謙的關愛,萬死難以回報,豈敢推脫?剛才是梳理思路而已。就變法而言,卑職以為是必然之道。有人說祖制不可變,其實就國朝而言,祖制也因時而變。無論是康熙爺還是雍正爺,都對國家組織結構做了很大的調整,小臣久居海外,對國朝掌故沿革不甚了了,就說如今權重一時的軍機處,在雍正朝之前,好像沒有吧?”

榮祿微笑,“繼續說。”

“古人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見古人是不反對變法的。聖人反對的是勞民傷財不起作用的打著變法旗號胡來的東西。就像康梁所主張的,以為改一改官制就能富強我中華。豈不可笑?”

“唔,講的好。那你覺得該如何改呢?”

“大人恕小臣冒犯。大人以為,如今我中華,比起英法俄日美諸國如何?”

“這還用說?當然是不如了。”榮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