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身份不廣結冤仇的事情,放著不做那才是白不做呢。
一路就這樣,走的多停的也多,一行人在保持體力的情況下趕到了烏斯藏。所謂烏斯藏也就是後來的西藏,只不過明朝的時候這麼稱呼罷了。陸炳知道,根據位置表明萬兒萬所說的山脈就是喜馬拉雅山。至於哪個山峰萬兒萬並未標明。
進入藏地的陸炳並不擔心,因為這裡的治安還不錯,自己也應該會吃得開,因為藏地是大明實際管轄的地方,用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話說。是幅員之內。自元朝起,對烏斯藏就不採用藩屬國的制度,而是直接派兵駐紮維穩。朱元璋滅了元,再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對手之後,繼承了元朝對烏斯藏的控制。
再到後來,大明在烏斯藏還設立了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烏思藏都司後再設朵甘都指揮使司。明朝對元朝的暴政進行了改良,這樣一來藏族人民就不那麼反對這群外族人的統治了,首先僅駐軍於此,並不做宗教和瑣事插手,一旦有變只要手握兵權就可迅速控制。
平日裡,民政問題則交由地方政府管理,而地方政府則是由喇嘛教上層僧侶擔任。所以說大明控制著烏斯藏,是因為若有外藩入侵或突生民變可隨時出兵,保證主權和地區穩定。但卻又因為不直接管理藏民,故此也就沒什麼矛盾可言了,跟當地宗教也不會有什麼利益衝突,雙方雙贏自然是喜氣洋洋皆大歡喜了。
對於那些劃地自治的土司和首領,在服從大明管束的條件下,只需年年納貢歲歲稱臣,平時大政策只要配合執行,便還是讓他們以自治為主。所以烏斯藏更是一片祥和的氣氛,比元朝的時候要強了不知多少。這也是大明的開國先祖朱元璋以及永樂大帝改革的功勞,改變讓漢藏兩族和諧相處。
據陸炳對現在烏斯藏的瞭解,烏斯藏的地區要比印象中的西藏大的多,越過喜馬拉雅山脈也是西藏的控制範圍。幾個指揮使司的指揮使都是封疆大吏,他們雖然忠心於大明,但對往日來往的使官和監察使甚至御史都不是那麼感冒,畢竟天高皇帝遠,在烏斯藏這一畝三分地兒上就是他們說了算,是實打實手握兵權的土皇帝。
他們卻沒有輕視陸炳的到來,早早的就派出人馬在烏斯藏邊境等候陸炳的到來。陸炳因為帶著兵馬,故此每到一個地方之前都會通告當地的指揮所以及衙門,雖不提身份,就算被認出來了也會喝令不準外傳,唯恐走漏訊息讓密十三的人盯上,故此先前陸炳才可以肆無忌憚的整治那些惡人。
陸炳這般做倒不是讓他們送禮準備相迎,給陸炳等人接風洗塵,而是擔憂自己的兵馬引起恐慌。畢竟帶著這麼多人全副武裝的從人家地頭上過,不打聲招呼就不太像話了,雖然位高權重但這樣的矛盾是能避免就避免,冤家宜解不宜結,尤其是這種利益直接相關的。若還沒采藥就和當地駐軍幹起來,那就得不償失了。
不過,進入烏斯藏之前,陸炳卻用了自己的名號做通報。主要是烏斯藏實在太過邊遠,若是想要拿著皇命就神神秘秘進來怕是不妥。再說這裡民俗和氣候都比較複雜,別引發了別的矛盾什麼,不如讓當地官員來陪同一下,這般也好避免許多事情。另外一點就是,若是不提自己的名號,只怕當地官員會認為是欽差或者御史,到時候下點不配合的命令那就壞了。
烏斯藏的漢藏兩族官員自然是震驚萬分,都驚訝於為何陸炳要到來,而先前卻一點訊息也沒得到。烏斯藏官員知道陸炳的名頭,不光是因為陸炳是全國之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龍影大將軍。就在不久前,不管戰區還是非戰區全國兵馬都可以任意由陸炳調配,同樣烏斯藏地區也是要受陸炳管轄的。只不過陸炳並未動這幫人馬,畢竟是邊遠之地,調令下了若是抗命不來自損顏面,到時候不管懲戒不聽再逼反了守將只怕要徒增事端。就算來了若是不遵從命令,民俗或語言不通又要生事端,太過麻煩遂棄而不用。
烏斯藏這邊不光知道這些,因為離著雲南貴州都不遠,所以陸炳和那個在雲貴勢力如日中天的沈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對此也略有耳聞。最主要的是在天山以北的西域,陸家軍的名望已然超越大明的國威,聽之令敵人聞風喪膽,勢力之大已然超越當年的帖木兒帝國,這才是烏斯藏尊重陸炳的真正原因。不管在何時何地,是什麼樣的民族,對強者的崇拜和順從是永遠不會變的主題。
一路上陸炳在喇嘛和當地漢軍的介紹下,知道喜馬拉雅山脈隸屬於烏斯藏都指揮使司的管轄,行政上還有亞撣國與喇嘛共同管理。亞撣國是烏斯藏區域內和邊境總共統計下為數不多的自立國,乃是國中之國,國土邊境四周皆是大明領土。其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