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1 / 4)

小說:黃沙百戰穿金甲 作者:套牢

�骨琢伲�廈��擰�

侯大勇讓門領帶路,直奔中牟縣令住處。

(第九章完)

鄭州歲月 第十章 中牟縣令

更新時間:2008…12…29 0:26:54 本章字數:3806

中牟縣令霍知行聽到通報,急急忙忙趕了出來。

侯大勇沉著臉,進入武陽縣令住所,縣令的住所是一個不大的院子,院牆邊上種了一些花草,因為天黑,看不清什麼品種,隨風搖曳,別有一番情趣。整個院子顯得簡單而乾淨。出乎侯大勇的想象。

霍知行不到三十歲,未穿官服,只是一襲圓領長衫,瀟灑而俊郎,見侯大勇臉色不對,也不問,行過禮後,道:“防禦使光臨寒舍,真是蓬蓽生輝,可曾用過晚飯,某讓人準備。”

“中牟縣令霍知行科舉出身,學識淵博,為官時間不長,官聲不差。”侯大勇在前一段時間,對各縣縣令、縣丞、主簿、縣尉等主要官員進行過考察,對其底細基本瞭解,這是當時對中牟縣令霍知行的評價,霍知行已進入了侯大勇的視線。誰知,竟然敢剋扣難民的救命糧。侯大勇心道:“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知人知面不知心。”

侯大勇擺了擺手,道:“先不吃飯,某要問你幾件事。你同某到書房去,我單獨問你。”進了書房,問道:“中牟縣如何安置難民?糧食、種子等各式物品如何發放?”

霍知行猜到侯大勇是為此事而來,當初削減難民糧食之時,就作好被侯大勇問罪的準備,因此,聽到此問,並不慌張,道:“想必防禦使已到了難民安置點,防禦使愛民之心,某好生敬佩。”

侯大勇聽霍知行似乎話中有話,道:“某就不繞彎子了,為何難民糧食分發數量不足,為何沿途有如此多荒地?”

霍知行從書架上拿出一張紙,放在油燈下,對侯大勇道:“這是中牟縣繪製的地形圖。” 霍知行指著地形圖說:“中牟縣位於鄭州與大梁之間,北臨黃河,與原陽縣隔河相望。北部低窪多水,中部平坦開闊,南部多沙丘。”

侯大勇本是地圖專家,拿過地圖,見地圖詳盡,但製作得較為粗糙,沒有比例尺,沒有等高線,就取出獅營作的地圖,拿給霍知行。接過地圖,霍知行本不在意,仔細一看地圖,眼睛就挪不開了。

霍知行不明白的地方,侯大勇一一解釋。霍知行反覆比較兩幅地圖,良久,才道:“某開了眼界,原來地圖還可以這樣畫,真是巧奪天工。”

霍知行指著侯大勇帶來的地圖道:“由於黃河多次決口、改道,所以中牟北部有大面積沙丘、窪地,土地貧瘠。防禦使看到的荒地,便是肥力最弱的土地,老百姓已不願耕作。某把難民安排得偏遠,實是照顧他們,安置點雖遠,但是其土地較之北部一線的土地,還要肥沃一些。

“原來如此,難怪有如此多荒地,某錯怪你了。”侯大勇見霍知行侃侃而談,似乎胸有成竹,又問道:“有何解決良策?”

“中原一帶河流裡多泥沙,對於河道整治和引水灌溉都會帶來一定的麻煩,但是,利用泥水進行灌溉,可使斥鹵變為良田,歷史上稱為“淤田”,則又不失為一種變害為利的妙法。中牟縣境內有條河流,名為西蔡河,橫貫全境,中牟大小河流均注入其中。某正在作準備,等到明年漲水季節,引西蔡河水淤田。所以某把糧食留了下來,以供明年引水淤田時所用。”

聽霍知行如此解釋,侯大勇臉色緩和了下來,道:“淤田之法,可曾有先例。”

“下官遍查史書,《史記》有載:涇水一斛,其泥數鬥。且糞且溉,長我禾黍。所謂糞,即淤也。唐人曾鑿六陡門,發汴水以淤下澤,民獲其利甚多,這些都是有記載的。”

“好,霍明府(注:1)考慮得周全,某支援你,可先在中牟試行淤田之法,若效果好,可在鄭州推行。不過,某覺得有個問題,聽明府講,淤灌一般都有在汛期或漲水期進行,但這時流量大,水勢猛,如果此時河堤決口,氾濫成災,則一發不可收拾,要慎之又慎。”

史彥超任防禦使時,霍知行曾多次向他提出淤灌之策,史彥超不同意此法,令霍知行不可自作主張。當侯大勇上任之後,霍知行乾脆不向侯大勇說起,準備做了再說,成功之後,想來侯大勇不會阻礙。

霍知行沒有想到侯大勇馬上表態支援自己,連忙上前長揖:“有了防禦使支援,某定要將淤灌之事辦好。防禦使莫叫明府,就稱某為霍郎。”

“霍郎整治淤田,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好事,但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