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這也算是吸取上一次的教訓,只是教訓吸取的似乎不太夠,至少不夠全面。比如急功近利這個方面,一時間他似乎很難有所改觀。
西夏的中軍大帳就在大順城外五里的地方,這是一個相對合理的距離,指揮前敵作戰十分方便,同時也不必擔心被人偷襲。說實話,梁乙埋也擔心萬一有宋軍偷襲可就麻煩了。上一次大順城被團團圍住,結果到最後,林昭和徐禧、以及劉昌祚還是率軍殺了進去。雖說人說不多,可就是那幾百人造成了很複雜的局面。
而今徐禧已經被李復圭殺死在大順城,劉昌祚在荔原堡駐守,林昭則就在大順城裡。萬一這小子心血來潮,趁自己不注意,搞出個什麼事情可就麻煩大了。
也不知道為什麼的,雖說梁乙埋報仇之心非常迫切,可是聽說林昭名字的時候,不由自主地還是有些莫名的憂慮,到底是怎麼一個狀況,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荔原堡到慶州一線的伏兵都安排好了嗎?”梁乙埋沉聲詢問,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兵圍大順城期間,宋朝援軍及時到來,那麼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圍困也就失去了意義,根本無法繼續堅持下去。
大順城城池堅固,不是旦夕之間就可以攻陷的,如果援軍到來,可能就意味著無功而返。聲勢浩大而來,最終卻灰溜溜地走了,這絕對是很丟人的事情,梁乙埋絕對不希望出現這樣的局面。
上一次就是因為想要急於攻陷大順城,撤回了荔原堡一帶的伏兵,以至於李復圭在最後關頭率軍殺過來。當然了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林昭等人在大順城的堅守,使他的猛攻計劃失敗。
這一次出兵進攻的計劃至關重要,容不得有絲毫的閃失,所以梁乙埋格外謹慎。還特意調動了一支軍隊前往荔原堡和慶州外圍一帶埋伏著,甚至是正大光明的駐守,就是為了防備從慶州出來的援軍。好給自己充足的時間和良好環境來圍困,進攻大順城。最好是一鼓作氣,攻陷城池,達到預定的目標。
從容不迫,按部就班攻陷大順城是時間問題,報仇雪恨也指曰可待了。梁乙埋甚至在設想,攻陷大順城的時候最好是能活捉林昭,然後慢慢的折磨他,一點點的玩弄,這樣才有意思,一刀殺了著實太便宜他了。
至少在憎恨林昭這件事情上,梁乙埋的心態已經略微有些畸形了。幾番遭遇的狀況似乎沒有這麼嚴重,可是梁乙埋心中的惱恨完全超乎想象。
“國相放心,已經安排好了!”這次隨軍出征的都是親信的將領,不必擔心上次野離將軍頗有微詞,不太配合的狀況。但是也意味著,勝利固然是梁乙埋一個人的功勞,但若是失敗了,責任也完全在他,根本推卸不得。
梁太后為了支援弟弟,也算是盡一切可能提供了最大便利。這種情況下,梁乙埋要還是無所斬獲,那當真就說不過去了。
也正是因此,梁乙埋所承受的壓力自然不小。有時候越是在乎,就越容易急功近利,尤其是一個人太想成功,或者說是被仇恨衝昏了頭腦的情況下。很不幸,這兩種情況一起發生在了梁乙埋身上,很多時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梁太后的某些做法還是太過溺愛了。
很多時候,溺愛只會害了孩子,即便是個自認為已經很成熟的大孩子!
“李復圭,從慶州前來救援大順城,唯有經過荔原堡是嗎?是否還有別的什麼路徑?”梁乙埋再次確認狀況,很關鍵的問題必須要確認清楚。
“是的,這是最直接的路線,也最為關鍵。只要攻克了大順城,荔原堡便岌岌可危,抵擋不了多久,到時候就可以直接兵臨慶州城下了。只是只是想要攻陷慶州可能不是很容易,需要花費些大力氣。”
李復圭很快就給出了回答,或許最初的時候他並非完全倒向西夏,也談不上忠心耿耿。可是在對付林昭這件事情上,他和梁乙埋有著相同的訴求,故而表現的十分配合。只是他考慮問題難免有些狹隘,以前他只是慶州知州,故而所知道的和考慮問題的思路便全都侷限在了慶州範圍以內。
定式思維害死人,李復圭很可能已經步入了這個圈子中。不過最終可能害死的不是他一個人
慶州可是宋朝西北防禦的前線,處於核心位置的重要城池,城防狀況自然沒的說,甚至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何況城中還有王韶率領大量守軍坐鎮,想要攻陷城池很難很難。要是城中有內應,裡應外合可能會很容易。古往今來,攻城戰中最怕的就是對方有殲細在城內,裡應外合是最可怕的計策。對於一座城池而言,只要城池相對堅固,兵員和補給充足,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