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2 / 4)

小說:華夏立國傳 作者:老是不進球

栩如生的雙翅飛龍。這正是曾華新的家徽和將旗。

曾華原本為自己繪製的家徽和將旗只是一隻雙翅飛龍,但是在滅燕之後的擁立大潮中,按照慣例,為了給曾華披上一層受命於天的合法外衣,北府的文士們考據了曾華的祖宗族源,終於考據出曾華是聖主軒轅黃帝的後代,源於先知夏禹王(禹姓氏)的子孫。

黃帝二十五子昌意為曾姓之祖,昌意生頊,頊生,生禹。禹治水而得天下,其子啟開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啟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子爵,在(今山東臨市蒼山縣向城鎮)建立鄫國,古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曆經夏、商、週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被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鄫太子巫出奔到鄰近地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繼續用原國名“鄫”為氏,並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故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

其後有曾參字子輿,巫的五世孫,生於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先知孔子為師。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另一位先知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在先知孔子和孟子的傳播真知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而曾華正出自曾參十四孫曾頊所立的曾姓扶風房,真是先祖顯赫,

承啊。比起那個破落的司馬家要強多了,也將曾華民尷尬的身份披上一層華麗地外衣。

後來曾華拒絕即位,願意繼續留在大晉旗下當良民忠臣。但是為了安慰屬下地一幫文人功臣們,不能讓他們沖天地熱情白白浪費。曾華上表江左朝廷,請封其祖宗曾參為宗源鄫國公,配先賢春秋祭獻。

而且曾華根據老祖宗夏禹鑄九鼎以示九州一統,所以將自己的家徽和將旗改成了一口四足兩耳大鼎,大鼎上紋得卻是一幅天下諸州的地圖,原本那條雙翅飛龍只能委屈地在地圖上展翅威風,而且在飛龍的掩護下。那幅天下地圖居然如隱如現。給人無限的遐想。曾華這幾招讓擁立心切的文人臣屬心裡有數了,於是也接受了這種暗示和安撫,繼續在曾華的領導下歸於大晉名下。

看到大鼎旗。許昌地百姓們無不歡呼雀躍,向被數百騎兵圍在其中的曾華致意。

曾華沒有學異世裡面那些政客領導們的模樣,走出去和百姓握手,大搞親民舉動,也沒有學某些辮子微服戲,搞些小花樣,然後讓百姓們納頭便拜,大喊青天大老爺,自己在一邊得意地大笑,以為天下世道就這樣被自己澄清了。

曾華現在最擔心的是自己性命,北府不禁百姓們的刀弓,要是那個極端分子躲在暗處,用北府出的長弓給自己遠遠地來上一箭,那自己真的就比竇家那隻鵝還要冤。所以,曾華躲在鐵甲護衛們的重重保護下,連高處地城牆上也佈滿了北府軍士。

看著歡呼地許昌百姓們,曾華只能遠遠地揮揮手,遠遠地感受一下百姓們的擁戴之情。曾華看到站在那裡歡呼的百姓們,心裡不由地感動了一把,自己透過數年地努力,終於讓北府的百姓們不再動不動就跪拜。按照聖教的教義,人只能雙膝跪聖父聖主,單膝跪父母君主,而奉聖教為“國教”的北府藉口這個教義,規定只有在正式場合才能單膝跪拜北府最高“元首”曾華,其餘的官員還享受不到這種待遇。

“希望華夏的百姓以後不要再動不動就三跪九叩了,希望他們身上的尊嚴和自信能幫助他們永遠保持剛烈和熱血,擺脫奴性的命運。”曾華心中暗自想著。

在如雷的高呼聲中,騎馬緩緩前進曾華的心緒澎湃,不禁地轉頭對身邊的曾聞和車苗說道:“國重民則民為國,國不以民為民,則民不以國為國。”

曾聞是曾華的長子,今年十九歲,為吐谷渾真秀所出,自小就好武事,讀完縣學後就直接考入了長安士官學校,然後再入了長安陸軍軍官學院,走上了從軍的道路。

車苗卻是車胤的嫡子,卻沒有繼承車胤的文采,出乎世人意料的是其居然也好武事。車苗比曾聞大上一歲,兩人可以說是臭味相投,一塊兒長大,一起讀長安士官學校,一起考入長安陸軍軍官學院,兩人可以說是發小。這次和曾聞一起以見習軍官的身份充任曾華的侍從武官,被曾華親自帶著身邊。

看到曾聞和車苗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曾華不由地笑了笑說道:“你們要記住了,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倉縻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如果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