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奔天竺以西的地區(今克什米爾地區和印度河流域地區),建立了許多小國,或向西奔安息烏滸水流域而去。還有一部分留在了西域,慢慢地也建立了自己的小國,已經被北府滅亡的疏勒、休循國、捐毒國等國,都是塞種人的後裔。另外一小部分繼續留在碎葉川、伊列河故地,一直生活到現在。
這些騎兵還有的戴著氈帽,揹著角弓和箭袋,他們都是月氏人、烏孫人和匈奴人。月氏人把塞種人趕跑了,佔據了這裡。後來烏孫人又來了,月氏人大部也步塞種人的後塵,跟著南下去了,留下地這些月氏人後來和當地的塞種人混居,建立了康居國。接著匈奴人也來了,這支被中原王朝趕出漠北王庭的強大遊牧民族曾經讓所有的康居人都感到膽寒。但是很快,西逃匈奴人的首領支單于被漢軍擊殺,一部分匈奴人繼續西逃。還有一部分就留了下來。融入康居人中。
曾經有段時間。大月氏人風頭無雙,不但趕跑了塞種人,還南下追擊,大敗他們建立的大夏國,連康居都屈服於其,那個時候的大月氏人,可以說是兩河流域最強勢的力量。
好景不長。大月國很快便四分五裂,取而代之地是貴霜帝國,康居等國無不臣服旗下。但是隨著貴霜被西邊地波斯薩珊王朝擊敗,龐大地帝國頓時分裂,勢力只能保持在辛頭河(印度河)以東地區,其餘地區紛紛鬧“獨立”,分成數十個國家。
現在的大月氏人早就沒有以前的威風了,他們和當地的塞種人和吐火羅人混居。已經融入這個區域了。而現在的康居更是名存實亡。康居這個詞與其說是一個國家還不如說指一個區域。原康居國南部地區,也就是藥殺水上游地區,月氏人、塞人、吐火羅人甚至是烏孫人、匈奴人聯合在一起。立都者舌城(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也冒稱康居國,而西邊的粟特人卻佔據富庶的河中之地,建立了數十個城國。大家都知道,原來地康居強國早就灰飛煙滅了。
而藥殺水下游到碎葉川地區,是康居人的故地,這裡百姓依然保持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方式,這些騎兵也是如此。今天他們彙集在一起,並不是來參加什麼民族節日,而是受各部首領大人的命令,趕來參加一次軍事活動,物件正是東邊北府西州的伊水郡。
北康居(以示與者舌城的南康居有別)諸部對北府的伊水郡採取軍事行動,並不是他們得知了北府西征康居的議案。因為這個議案雖然是在去年冬天透過,但是由於路途遙遠外加冬雪封路,剛剛才傳達到西州和沙州。兩州地刺史、提督和伊寧、疏勒駐防都督才接到長安地命令,都沒有來得及委託商人將北府的宣戰書傳遍兩河地區。而且就是北康居諸部知道了北府對康居宣戰,他們也以為只是向南邊的者舌城地康居國宣戰,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
這些北康居人並不知道北府的討胡令,也不知道北府的死敵…羯胡是“深目、高鼻、多須”的人種,這些特徵可是與北康居人中一些人非常相似。老天作證,康居人原本就是一個大雜燴,都幾百年了,誰知道這些特徵是從哪裡傳下來的。
這次北康居諸部彙集在這裡準備侵擾北府伊水郡,只是因為北府的騎兵對兩河流域襲擾得太厲害,已經引起了公憤,所以才有康居人的這次報復。
自從北府滅國烏孫,收了西域之後,西州就成了原烏孫、悅般、呼得、突厥等人的地盤了。悅般原是西匈奴一支,自從跟了北府後就被分在西州的伊水郡和河州的金山郡治下,開始“新的生活”。
而呼得人原居於悅般以北(今額爾多斯河上游,塔爾巴哈山北麓、齋桑湖至阿爾泰山南麓一帶)。西南臨近烏孫國,北部臨近契骨,東部與突厥相接。由於受柔然和契骨的欺壓的侵擾,正向烏孫遷徙。按照異世的歷史,這支部落會在公元357…367年和悅般人、前部車師人一起出現在兩河流域,攻滅粟特,征服這個被希臘人稱為索格底亞那(今撒馬爾罕和布
帶,澤拉夫善河流域)的富庶地區,然後西攻波斯,東拒柔然,盛極一時,領土以伊犁、粟特、巴克特里亞為中心,南越興都庫什山至陀羅和哈孜那,西及於注入裡海的庫爾幹河,東括蔥嶺到天山南路,並被歷史學家稱為嚈噠人。
但是歷史已經改變,呼得人和突厥人一樣,成為北府治下的子民,他們依然以遊牧為生,依然驍勇善戰,只是他們穿上了姑臧制的羊絨大衣,背上了咸陽產的刀弓,脖子上掛著一枚陰陽魚符。
這些勇敢的戰士在姜楠、斛律協等人地帶領下。繼承了烏孫人的“風俗習慣”,每年夏天一到,便結隊縱馬西奔,馳聘在藥殺水以北廣袤的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