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怪��濾斐囚骶又��倘媚諑跡�A煅鎦菽痢�
…引言摘述
興寧二年夏五月,曾華連續一個多月都在長安的大將軍府中主持一場充滿爭執的北府軍政聯席會議。
興寧元年四月,西州刺史左輕侯上書長安,直言北府已經就國分治,然百官不明,有司不設,難置軍國重事,所以要求曾華以秦國公的身份在北府設三省。
按照北府“慣例”,各州刺史的一般性上書都會做為政務動態刊登在各州的政報上,重要的還會直接刊登在《民報》上。左輕侯的上書在《西州政報》和《民報》上一公佈,頓時引起喧然大波,有反對的,有贊同的,頓時吵成了一鍋。因為三省可是中央政權的標誌,北府如果設了三省,那麼做為“大晉中央政府”的江左朝廷該擺在哪個位置上?
到了六月,風波還沒有平息下去,西州刺史左輕侯再次上書,堅決要求設三省,置有司,分百官。這次有涼州刺史謝艾和沙州刺史燕鳳分別上書表示贊同附議。隨即,雍州刺史李存和秦州刺史安慈、梁州刺史孔究也分別上書附議贊同,八月,隨著冀州刺史張壽、幽州刺史甘、青州刺史廖遷和豫州刺史王猛的分別上書附議和贊同,大家都知道此事差不多要塵埃落定了。因為這幾位鎮守關東地重臣在曾華心中的分量極重。而且在北府軍民中聲望極高,既然他們都贊同了,那麼沒有人能反對了。
在此情況下,曾華上表江左朝廷,請求設三省,分百官,但是為了表示北府是大晉的藩屬,主動提出北府的三省只是三行省。其餘各有司全部降一級。建業扭扭捏捏了好幾個月。終於很不情願地回覆道:“分置行省。無前例可循,然北府即已就國分治,可暫行。”
而在勉強回覆北府的“逾制”要求後,江左朝廷不知出於什麼用意,開始拉攏起荊襄的桓溫。先是派侍中詔桓溫入建業,讓他主持朝政。桓溫不知道江左的用意,立即回絕。朝廷再次詔徵。桓溫看到朝廷如此殷切,便也同意了,立即順流而下趕往建業。誰知快到建業時,朝廷又畏懼了,害怕引狼入室,於是遣尚書車灌持節,阻止桓溫繼續前進。
桓溫鬱悶得不行,乾脆棄舟登陸。在赭嶺(今安徽繁昌)築城而居。不過桓溫也不會就此輕易放棄。乾脆宣佈遙領揚州牧,開始將勢力向江左朝廷的腹地揚州滲透。
經過一段時間地籌劃和準備,以設三省為基礎地北府軍政大改制地初步方案已經出來了。曾華於是就召集文武重臣開始討論,進行修改和完善。
六月,大改制的草案終於出籠了,現在該進行審議。這種會議移到長安憲臺的左議堂裡召開,與會者有文武重臣百餘人,包括從各地交卸地方職位回到長安的王猛、謝艾、張壽等人,以及鄰近的秦、並、梁三州刺史、都督,和其餘各州刺史、都督遣來發表意見的佐官。除此之外還有長安大學、雍州大學等學校的教授名士、各大商社掌櫃、鄉紳代表、聖教教會大主教團地七名樞機大主教等等兩百餘人,再加上書記人員,足足有三百多人,把憲臺的這間不算小的大堂擠得滿滿的。
曾華首先講明會議的議程和規矩。與會者對自己分發的大改制方案進行討論,但是為了保持進度和秩序,曾華宣佈眾人必須分組討論,如各州的佐官為一組,各教授名士為一組,武官為一組,長安就職的文官為一組,商社和地方鄉紳代表為一組,大主教團單獨與王猛等重臣為一組。分別討論這套方案,提出意見,然後再在自己這一組裡統一意見,最後再匯總討論。
經過近一個月地討論和爭執,大改制方案終於大體修改完畢,今天由曾華彙集所有地與會者,當堂頌讀,進行最後的全體審議。
首先提到的是掌握最高行政權地尚書省,天下國事,皆上於尚書省。不過北府的尚書省是尚書行省,主官是平章國事,設一名,典領百官,掌尚書行省一切事務,被稱為太宰。副職是參知政事,設兩名,被稱為少宰。而平章國事所有的行文都必須有一名參知政事副籤才能有效。
尚書行省分十三部,分別是吏、學、戶、禮、工、商、農、治、民政、法務、轉運、陸軍、海軍、
吏部掌品秩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北府文官分十四品二十八級,最高為正三品,以下為從三品,正四品、從四品直到從九品,而每一品又分上下兩級,如正三品上,從三品中和從九品下。這二十八級概括了北府最低的吏員-縣曹屬員到最高階別的尚書行省主官平章國事。
而郡守(正五品上)以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