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了所有人的心,也似乎看到遙遠地四海,那種王者之風隱然其身。眾人又是轟然叫好,紛紛讚歎道:“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之中!”
適園詩會後,袁方平將曾華等人的詩賦抄錄下來,請諸人簽上自己地名字,並將顧愷之地《適園會詩圖》裝裱,一起列為洛陽大學的鎮校之寶。
曾華與袁方平,司州刺史、洛陽留守尹慎,左護衛軍都督候明,駐防許昌都督霍遂等司州文武官員以及數十名司州洛陽士郎鄉紳詳談了幾日,然後在孟津(今河南偃師北)再次上船,由三千侍衛軍陸路護衛,河防第一艦隊第二支隊水路護衛,順流直下,直取青州。
注:不好意思,一時疏忽,將太和年號寫成了永和年號,與以前地重複,現在提示一下,前面由於牽涉的VIP章節太多,就不一一更改了非常抱歉。
正文 第二百三十六章 青州(一)
更新時間:2009…1…7 0:15:03 本章字數:6542
華一行在高唐下船,換了青州刺史府派來的馬車。城(今山東利津南)換乘近海戰艦,然後沿著青州半島海岸線航行,直達威海港。但是三家家眷多是婦孺,坐坐河船還行,要是坐海船恐怕就能暈得昏天暗地,所以只好改走陸路。
不過北府這十幾年來大修道路,青州也不例外,主要的幹道有四條,一條是沿著黃河向西入濟南郡再分成兩路,一路繼續向西經兗州直至洛陽,這叫青洛幹道,另一路叫青幽幹道,向北渡過黃河,過平原郡至冀州信都,最後北延直至薊縣,這算是兩條幹道了;一條南行過泰山、魯郡直至徐州,要是江左讓修的話,估計能修到彭城,已經被命名為青徐幹道;一條東行直入東萊郡,在即墨分路,一路直到青州最大乃至北府最大的港口…威海,這叫臨海乾道,另一路直至島,叫青島分道。這四條幹道是青州這些年來最大的“基礎建設”,到現在還有三分之一的路段在修建,可見工程量之大。當然了,青州除了這四條北府的“國家級幹道”,還有穿行在各郡之間的分道,這些都是州級分道,估計全部修完還得十來年。
曾華一行在高唐坐上十幾輛四輪馬車,在青幽幹道一路疾馳,不到一日便趕到了了濟南郡歷城,在這裡休息一日後便沿著歷城到泰山地青州分道。前去泰山。這條分道只是平好了路基,還有一半的路沒有按照工部的要求夯實路面,所以走在泰山附近時這路就開始有點坎坎坷坷,馬車也開始蹦蹦跳跳,搖搖晃晃,完全沒有剛出歷城時的那種平坦順暢。
趕到泰山下,知道走到一座聖教寺廟裡王猛和樸這才鬆了一口氣,原來大將軍真不是來泰山封禪的,要不然這個樣子封禪,落在史書上肯定是笑話。
這座修在泰山半山腰上的聖教寺廟不是很大。但是卻非常簡樸肅正。三進四圍的廟院在寧靜的山林中如同一個出塵離俗的桃源之地。王猛等人抬頭看了看寺廟上的門匾,看到上面地“一文寺”,都不由驚訝地叫了起來,這不是範老先生的墓寺嗎?”
聖教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發展的愈加完善,聖教的機構可以分成神學院,教堂和寺廟,神學院顧名思義就是培養聖教神職人員的地方,也是進行教義研究的地方;教堂是神職人員駐紮向民眾傳教的地方,也是聖教信徒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寺廟卻是一些神職人員在退休後或者願意專心致志進行教義研究和修行的地方。一般都是修在深山老林裡,規模不大,除了幾個聖教盛大節日外。一般都是不接納信徒進行活動。
這座一文寺正是典型地聖教寺廟,簡單的樓閣院落,分成研修區和生活區,不管是藏經閣還是禮拜堂,不管是宿舍還是食堂,都是原色的土木建築,一點裝飾都沒有。正符合聖教中簡樸慎誠地教義。
瓦勒良和何伏帝延看到眾人一下子變得肅穆恭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便向旁邊的樸打聽。慎守嚴正的王猛相對比較古板,對瓦勒良、何伏帝延等的學問不是很感興趣,所以跟兩人的關係一般,而且兩人懾於王猛的威嚴,也不敢過多的與王猛打交道。而樸卻是實用主義者,他對什麼學問都感興趣,只要他行之有效。加上他一向比較低調隨和。瓦勒良、何伏帝延等人新附之人也願意跟其深交。
慢慢走在一文寺地院子裡,樸低聲詳細地解釋著。範賁在青、冀、州被北府收復之後。不顧七十多歲的高齡。主動要求到關東傳教。他四處奔波,傳播教義。廣佈仁德,很快就在兩州獲得良好名聲。當時冀、青兩州剛剛大戰過後,雖然剛接手的北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是依然不可避免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