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1 / 4)

小說:華夏立國傳 作者:老是不進球

沈猛一哆嗦。坐在那裡仔細想了一會,然後搖搖頭道:“細作去年不是探知明白了嗎?這數萬羌騎已經東進關中,駐紮在長安附近。這長安離金城何止三千里,就是快馬行軍也要二十天,加上信使傳信也要十多天,這算下來羌騎最起碼也要一個半月時間才能進軍至此,現在才不到二十天,毛穆之難道從一開始就屯駐在這裡等援軍嗎?他竟然膽怯如此?不管如何。我們背靠金城渡浮橋。就是有什麼變故,我們從橋上退回河北,然後一把燒了這座橋秦州軍又能奈何我?”

聽到這裡。王擢低頭思量了一下,也就無語了。

不過沈猛首先沒有想到曾華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已經迅速發展了關隴的驛制。他下令以三十里為一驛,每驛設驛丞一名,驛丁十幾至數十人不等,按驛站的重要等級增減,由淘汰下來的原北趙邊戍士卒無家可歸者充任,按廂軍哨長、士兵待遇給養;並養良馬數匹,用作驛遞接力候補。

而驛制分水驛和陸驛。水驛逆水行船時,河行四十里,江行五十 裡,其它六十里;順水時一律規定一百到一百里。陸驛分驛郵和驛遞,驛郵以驛丁背封裝好的驛包步行,用以傳遞百姓專用的收費低廉地信 件,日行兩驛,包至而人歸,一驛接一驛,直至將驛包送至目地地。而驛遞就以快馬傳遞,分三種,一種是驛丁背插一支小紅旗,策快馬一天走六驛即一百八十里,每兩驛換一次馬,以保持馬地速度,然後六驛再換驛丁一次,繼續前行;第二級驛丁背插兩支小紅旗,日行三百里,也是兩驛換馬,六驛換驛丁;最快的則是驛丁背插三支小紅旗,要求日馳五百里,日夜不停(當然是月圓當空的夜晚),其餘照例。而且三旗驛遞的快馬上掛著一種馬鈴,可發出一種奇特的馬鈴聲,讓人遠遠地就能聽見,所有敢擋三旗驛遞者,軍民皆斬。

而一旗、二旗驛遞除了傳遞官府公文外,百姓私人誰肯出錢也可以用此兩種收費比較昂貴的驛遞,而三旗驛遞就是專門用來傳遞軍情急 報。曾華專門傳令各地,膽敢劫偷驛郵驛遞者,無論輕重者一律殺無 赦。

驛制也做為各地官員和百姓旅行借居的地方,只是要收取一定費 用,按照大奸商曾華地想法,他是不會讓官府出錢養這些驛丁的,好歹要有點“多種經營意識”。

而關隴大道做為關隴地區的主幹道,是曾華主抓的“樣板工程”,從東邊潼關到西邊天水郡冀縣的三千里的地方,曾華一邊用作亂的豪 強、原北趙死硬俘虜分子上萬人再募數萬百姓將關隴大道整修一遍,一邊在北趙原來勉強湊合的驛站制度上加以完善,設一百二十九驛,再將三千餘原北趙邊戍士卒充實其中,再購置了一批良馬,於是一個完善地驛站制度就這樣悄悄地開張大吉了。

如此算來,急報從金城送到天水郡冀縣花了三天時間,而傳到長安卻只花了五天時間,毛穆之地援軍還沒到金城,這急報已經送到曾華的手裡了。

曾華立即派人給毛穆之送去一封信,然後點起五廂飛羽軍,以 樸為參軍,米擒鹿、費聽傀、狐奴養為將,向西疾馳而去。曾華下令每名飛羽軍每人帶三匹馬,換馬人不休,日夜向西急行。五日後,大軍進入略陽郡,然後掉頭向北直入略陽郡北部,原武威郡南部的會寧關。再四日後,曾華在靖遠匯合剛趕到那裡地魏興國。

魏興國在毛穆之出師金城的同時,只帶一隊騎兵直奔靖遠,邊走邊傳令那裡散駐的兩廂步軍,彙集靖遠。靖遠地區以前屬於涼州武威郡的河南地區,後來被北趙猛攻西涼的時候,一併被吞併,成了北趙涼州刺史的轄地,後來毛穆之出兵隴西,一起收入囊中,分劃歸略陽郡和南安郡管轄。涼州一出兵,毛穆之馬上派魏興國去守靖遠和會寧關,守住這個重要關口。

“興國,這裡就是靖遠鴿陰渡?”曾華看著前面的滾滾黃河和兩、三百餘大小艘船隻問道。

“是的大人,這就是鴿陰渡,它和金城渡、成縣(今甘肅永靖)的臨津渡是隴右連線河西的三大渡口,而它們也各成三條東西大道。”魏興國恭敬地答道。

“興國,不錯呀!長學問了。”曾華笑道。

“回大人,當年大人在武都跟小的離別時曾經切切叮囑道,要小的多讀書,每到一地要多識當地的天文地理,這樣才有把握打勝仗。小的不敢忘記。”魏興國答道。

“好,這樣才有出息。為將者光勇武是不夠的,你沒有常山那兔崽子機靈,但是你比他穩重,要是再多讀點書就更不會輸給他了。”曾華鼓勵道。

“是的大人,小的銘記在心。”

“對面涼州軍有什麼動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