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了這些部民的請求,把他們交由突厥‘撫納’。隋朝這樣做,也不能太過苛責,觀史可知,歷史上的封建王朝統治者,對邊民的政策,多是聯合大部族,打擊小部族。為求息事寧人,不惜犧牲小部族的利益,隋文帝楊堅這樣做也是有他道理的。
可憐這些滿懷希望的契丹人民,沒有想到自己熱臉卻貼到了涼屁股上。倔強的契丹人民卻不肯去吃回頭草,拒絕再次依附突厥。這些契丹部落索性遷徙到了託紇臣水(西拉木倫河支流,即老哈河),散處各地契丹其它部落聞聽之後,也紛紛來投附,部落漸眾之後,‘其地橫貫數百里,分為十部’。這些契丹部民,正是後來建立契丹王朝的主體。
這些契丹人民歷盡艱難困苦,一直以來過著‘逐寒暑、隨水草蓄牧’的遊牧生活。唐武德初年,契丹首領大賀氏,‘有勝兵四萬,析八部,臣於突厥以為俟斤’。(無風注:俟斤,契丹語官名。契丹各部聯盟大首領稱‘可汗’,其他部族酋長則稱俟斤。另譯為夷離堇。)向突厥稱臣後不久,契丹首領大賀氏自立為可汗,各部族頭領自動升格為俟斤。
太宗貞觀年間,契丹首領大賀摩會再次擺脫突厥的統治,率部降唐。突厥頡利可汗聞聽之後,遣使提出:以受他們庇護的梁師都與契丹作為交換。
頡利可汗本以為李唐會同意他的建議,哪知道卻被李世民嚴辭拒絕。一者是李世民乃是一代雄主,二者,突厥雄踞塞北,已經成了大唐的心腹之患。這時候契丹部族來降附中原,正好去其羽翼,為我所用。契丹部族人民,在李世民心中已經視為降附之民,在自己保護下的子民。契丹人民既然自己做出了選擇,此時的李唐就當仁不讓、完全有義務保護保護治下臣民的利益不受突厥的侵害了。
突厥,古代阿爾泰山一帶的遊牧民族。阿爾泰山形似‘兜鍪’(古代戰盔)。兜鍪,方言稱之為‘突厥’,因以名其部落。隋唐時候,佔有漠北,東西萬里,分為東西兩部。雙雄不兩立,碰到李世民這樣敢痛下殺手誅兄的狠角色,頡利可汗也只有徒喚奈何了。強盛一時的大突厥後來果為唐朝所滅。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討伐高麗,契丹與奚一同出兵相助。李世民回師途經營州,契丹首領窟哥等受到賞賜,被封為左武衛將軍。貞觀二十二年十一月,契丹首領窟哥舉族內屬,唐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為都督,封為無極男,賜姓李。並且以契丹餘部住地為州,任命各部首領為州刺史。窟哥藉助唐廷的冊封與支援,實現了對契丹各部的掌控,契丹各部落之間的聯盟也因此而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武則天在位時期,因為民族政策的失誤‘契丹飢不加賑給,視酋長如奴僕,故二人怨而反’。這兩個造反的正是窟哥的孫子李盡忠與他的妻兄孫萬榮。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以孫萬榮為先鋒,攻城掠地,旬日之間,眾至數萬。
武則天大怒,派出武三思與武攸宜率軍征討,同時稱李盡忠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說起來,這名字起的讓人感覺媚娘有點氣急敗壞。
武三思帶兵於是這支唐軍不是李、孫二人的對手,不得已只好堅壁清野,向南節節敗退。最後還是借重突厥的力量才將這次契丹部族的反叛嚴酷鎮壓,契丹部族戰敗之後,無法自立,不得已轉而再次降附於突厥。
這次戰敗之後,大賀氏也失去了在部落聯盟中的話語權。重新組成的部落聯盟由迭剌部雅裡立迪輦裡為阻午可汗,改號為遙輦氏。從此,遙輦氏取代了大賀氏、壟斷了聯盟首領的地位。契丹民族步入了遙輦氏時代,此後一百多年中,在該家族中相繼在位計有八位可汗。
出現這種情形絕不可等閒視之,部落鬆散聯盟間的首領本來是每個氏族都有權力出任的,遙輦氏卻實現了同一家族對部落首領的長期壟斷,事實上實現了汗位的終身制。另外需要提及的是,遙輦氏雖然實現了對汗位的家族壟斷性繼承,但是卻不是‘世襲’,而是遊牧民族特有的‘世選’之制。
世選之制是遊牧民族各部落中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有權勢、地位的部落上層人物對於汗位的繼承者有著絕對的話語權,他們不但可以干涉汗位的選舉之事,而且新的可汗必須是他們共同認可的,多是這些握有實權的人之間的一種相互取得諒解、各方力量博弈最終得以產生。
這種制度並不是只為契丹民族所獨有,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各個民族無不如此。所區別者,只是進化時間的不同,世選制度存在的時間也因此有異而已。如果在這事情上取笑遊牧民族的不開化,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世襲制度是封建社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