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部分(3 / 4)

小說:東唐再續 作者:一意孤行

晉朝時期完成,但司馬家族的無能導致這個動作又延後了數百年。隋朝的改革非常全面,不多說,以門閥制度和科舉制度,就知道隋文帝、隋煬帝是想怎樣將中國復歸平衡。

當時高潁和蘇威並稱“開皇明相”,這兩位配合得也很默契,不比後來貞觀時的“房謀杜斷”來得差半點:高潁負責擬定改革政策,蘇威負責維護實施,而且這位同學頗有後世魏徵膽大直言的風格,敢攔著怒氣沖天想要持刀殺人的楊堅。

高潁改革的主要有幾個方面,一個是對政府職能進行了大改革,建立“五省六部”制度,也就是讓政府職能部門更加專業化,另外也有利於分權制衡,不讓權力過於集中。這個機構改革顯然很合理,因此一直沿用到清朝。另一項改革是地方行政,西周建立了分封制,秦漢時改為郡縣制,經過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混亂,地方管理制度也混亂不堪,官僚隊伍也很臃腫,到了“十羊九牧”的地步,高潁就來了一次大瘦身,把三級的州郡縣改為州縣兩級(後改為郡縣兩級,其實一回事)。另外,把地方官的各級任命權全部收歸中央,這樣就大大削弱了地方官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並且,為了防止地方勢力坐大,隋朝改革還規定必須“異地為官”,任何一個官員也不能兩度擔任同一個地方的官員,任期也調整到只有三四年,後來又規定官員上任不能帶父母或者十五歲以上的兒子。進京述職的規定也是這時候開始正式實行的,被稱為“朝集使”。而經濟上隋朝實行了“均田法”,均田這個東西,一貫是這是帶有農業文明理想主義色彩的田畝制度,隋朝這個改革,雖然也因為過於理想化而實行起來沒有到位,但怎麼說也總以前要好得太多太多,最起碼基本保證了人人有田,在農耕文明時代,這就真的是很不錯了。徭役方面也實行租庸制度,這樣農民的負擔也輕了不少。

隋朝的這些改革其實收效明顯,《隋書》裡把描寫盛世的詞彙都給用上了:“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宴如也。”

此前漢武帝的專制產生的另一個社會毛病就是門閥制度,當然當時這還不是一種制度,只是一種現象,但根源卻是在漢武帝這裡。漢武帝推崇儒學,於是政客官吏們紛紛改弦更張,拋棄以往的黃老哲學和其他各種學說,開始研究儒家經書,學問大的就開始開業授課,在官場裡開業授課是什麼後果,小學生也懂,於是乎,門徒慢慢就成了派系,到了劉秀的那個時期,這位同學趁亂當上了皇帝,於是廣加封賞,出現一批新政客。這時候門閥就漸漸成了社會的主流,到了曹魏時期,就已經設計出了九品中正制度,這個才算是門閥制度的正式確立。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倒是和歐洲的貴族人才選拔制度比較相近,只是有個門檻,就是出身一定要是世族。於是,世族佔據了所有的官吏位置,而低層的人就根本沒有了多少上升的渠道,除非你有特別的功績,比如戰功什麼的,但這樣的機會也很難得,因為別說將軍級別,就是中層軍官也都是世族子弟。像太原王氏,為什麼傳承千年,也就是沾了這種制度的光,再加上這些世家壟斷了讀書權利,人才自然也就出得多——教育歧視啊。

然而世族成為主流對皇帝來說卻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對統治者來說,任何勢力過大都不是好事,皇帝其實是個勢單力薄的角色,“孤家寡人”啊!他主要是透過平衡各種勢力來取得優勢,這就需要高超的操控能力,所以說皇帝也不是誰想幹都能幹好的。世族勢力太大,皇帝自己也就難免受其影響,這對皇帝來說是個巨大的壓力,因此到了隋朝,天家楊家就要想辦法改變這種世族力量過大的局面,怎樣改呢?那無非就是打破門閥制度,換一種新的人才選拔機制,從底層引入一股新的力量上來,用來平衡世族勢力,所以說科舉制度實際上並不完全符合世族的利益,甚至可以說是世族的對立力量。士族顯然對於楊家沒有好感,後來楊廣並不擔心“盜賊”,而老懷疑自己的大臣,根源其實也就在這兒。

每一種制度的確立都是為了解決舊體制難以解決的問題,但顯然又會產生新的問題,不過歷史也就是這樣前進的。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產生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此後漸漸形成了一個文官社會,武官的地位只有在戰爭期間才超越文官,大多數時候文官是政治和官僚隊伍的主流,國家大政方針主要是文官決定的,社會風氣也漸趨陰柔,戰國時的尚武精神基本上銷聲匿跡。因此,後來的中國在文化上越來越高深,但在武略方面就常常讓人扼腕嘆息了,大多數情況下是開國的時候還能打點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