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順治四年春,明魯王賜諡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訊聯絡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繫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員就是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罈,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託其名,以汙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倖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得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故郭沫若驚歎“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九月十九日,被押出處斬。臨刑,立而不跪,神色不變。死年才17歲。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蕩灣村夏允彝墓旁。

夏完淳短暫的一生中;著有賦12篇;各體詩337首;詞41首;曲4首;文12篇。他15歲前的早期作品;受擬古主義影響,內容比較單薄。如《青樓篇》、《楊柳怨》等詩,描寫“醒來錦袖飄歌院,醉後紅牙唱酒樓”的遊冶生活,反映了他作為貴公子的思想侷限。但在明亡之後,他投身抗清義軍,所作詩文迥然一變。表現為:①不再以擬古為主旨,而是直麵人生,正視現實。如《軍中有作》、《軍宴》、《江城》、《避地》、《即事》、《翠華篇》等詩,小令《獄中草》,套數《自敘》、以及賡續其父所寫的《續倖存錄》等等,記述了江南亡國之變和自己抗清鬥爭的史實。敘事抒情,都有生活實感。②展示了高昂的抗戰激情和堅定的民族氣節。他投筆從戎之後,“風駢霜胝,提襟短衣;備人世之艱辛;極忠臣之冤酷”,以血淚寫了《大哀賦》,抨擊了明朝廷弊政,剖析了亡國原因,描寫了“竿木群興;風雲畢會;興六月之師;振九天之銳”的戰爭經歷;表達了“乾坤重照;日月雙懸”的復國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樣的思想內涵;也見於《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閩》、《題曹溪草堂壁》、《霸圖》等大量詩中;而在他被捕後寫的《南冠草》中,有了更大的發揚。如其中《別雲間》寫道:“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寄內》:“九原應待汝,珍重腹中身”等句,都充滿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壯志豪情。③他雖備嘗艱辛,終遭失敗,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揚的樂觀精神。如《哀燕京》詩寫道:“風雲江上鐘山氣,夜看牛鬥佇中興。”《土室餘論》文中也說:“嗚呼;家仇未報;匡功未成。齎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來世為期。萬歲千秋,不銷義魄;九天八表,永厲英魄。”充滿了光復故土的必勝信念。④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樸直爽朗、慷慨悲壯的創作風格,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師陳子龍的詩《細林野哭》:“去歲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今年夢斷九峰雲,旌旗猶映暮山紫”,“嗚呼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公乎公乎為我築室傍夜臺,霜寒月苦行當來”,真摯的戰鬥情誼,極為感人。正如陳均在《夏節愍全集序》中所評:“故其忠肝義膽;發為文章;無非點點碧血所化。”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編為《玉樊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