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記載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富戶只是承受了官府的藉機勒索,花錢消災,在一輪輪的文字獄過後,清廷一直結據靠吃老本的財政竟然破天荒的好轉起來。
到了弘光二年的八月,密告之風依然未停,多爾袞集大清權利亦一身,哪怕他此時做皇帝也無人敢反對,多爾袞才意識到不能一直這樣下去。 否則要將漢人官員和富人都殺光了,沒有這些漢官和富戶的支援,大清朝廷難道能指望這些承受苛捐雜稅,窮得叮噹響的窮人支援,他就是做了皇帝也沒有意味,多爾袞發出旨意,暫停行文字獄,非重大案情,喪心欲狂謀反者,官府不再受理密告,這輪文學獄的風潮才慢慢平息下來。
滿人掀起的這場文字獄風波,讓錦衣衛的活動大受限制,稍有懷疑就被人密告抓捕,錦衣衛在接連損失人手之後只得謹慎下來,減少了在滿人地面的活動,邸報自然也無法再傳到北方,多爾袞也算取得了效果。
文字獄導致了北方大量書籍被毀,不過,大明一直是南方文化薈萃,清人能毀得了北方的書籍,卻毀不了南方的書籍,對於文化來說是談不上什麼損失,北方大量的官員士子被牽連,對於大明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到了現在,除了那些已經鐵心做漢奸的官員,幾乎所有計程車紳都心向南方。
江南士林的震動更大,他們紛紛寫文祭奠北方因為文字獄死亡的親友,留在北方的許多官員和士子本來就是南方人,他們在江南都有親友,以前因為他們從賊,許多人生怕影響到自己的前途,紛紛與之劃清界線,現在他們祭奠時倒也理直氣壯,這些人既然不容於滿人,自然是心憂大明之人,只是暫時淪落在北方,有家不能歸而已,祭奠他們才能顯示出自己不忘友情的情懷。
連王福也不免要下旨祭奠一番,罷朝三日,以示哀傷,其實王福卻心下甚喜,滿人這麼快露出了他們的本性,今後至少可以不擔心一些文人士紳對於改朝換代的麻木不仁,甚至還貪圖小利,賣糧於敵。
抱謙,這章晚了一點。
說一下,大家有月票儘量保留到二十八號,到時老茅會加更求票,希望大家支援,不過,若是實在忍不住投,先投過來也可以。
第二卷血戰中原 第一百三十四章鹽政
第一百三十四章鹽政
淮安,這座幾經戰火的城池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又重新繁華起來,昔日處處傷痕的牆城已經整修一新,街面上人來人往,各種貨物琳琅滿目,在大街上走上一圈,各種吆喝聲不絕於耳。
夏完淳和杜登春兩人踏入淮安街頭時看到的正是這個情景,這裡幾乎找不到兩次戰爭的一點痕跡,彷彿是一個已經承平了數十年的城池。
淮安之所以能這麼快的恢復,是因為這裡有鹽,淮鹽,淮鹽因淮河貫穿整個鹽場而得名,北起蘇魯交界的繡針河口,南至長江口這一斜形狹長的海岸帶上,有著全國最廣闊的沿海灘塗,而且氣候四季分明,正適宜於海鹽生產。
早在吳王闔閭時代,這片海岸就開始煮海為鹽,漢武帝招募民眾煎鹽,晝夜可產千斤。 唐代開溝引潮,鋪設亭場,曬灰淋滷,撇煎鍋熬,並開始設立專場產鹽。 到宋代,煮海為鹽的工藝已很非常成熟。
作為小農經濟的封建王朝,鹽是唯一每天所有人都要用到的商品,唐、宋以來,鹽課常佔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而兩淮鹽課又佔全國鹽課收入之首,兩淮鹽業對於朝廷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到了大明,鹽課收入下跌到稅賦的十分之一,這是因為大明初期,鹽法和邊計緊緊相連,鹽政立法的目的就在於保證國家對鹽業的控制,透過輸糧、輸米或納糧米及其他軍用物資領取鹽引到鹽場支鹽經銷地方式。 來解決邊疆駐軍的吃、穿、用,從而鞏固邊防。
這種鹽政邊政相結合的政策稱之為開中制度,這個開中制度,使得明初時邊疆百萬大軍幾乎不需朝廷供養就能自行養活,為此,朱元璋得意的講:“朕無需一兩餉銀而養百萬大軍,到仍亙古未有之舉。 ”
可見。 大明財政對鹽業的依賴非但沒有比唐宋時期減輕,反而加重。 不過,這個令朱元璋無比得意的開中制度到了明中期就破壞殆盡,由於鹽業的巨大利益,官員、勳貴、太監互相勾結,倒賣鹽引,私自夾帶,使得商人辛苦運糧到邊關獲得地鹽引價值大為降低。 入不敷出之下,再也沒有人肯運糧到邊關。
到了成化年間,開中制度再也無法執行下去,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巡撫右都御史劉敷疏請兩淮水鄉灶課折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