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信看來得親自交到敬國公手上了,因為沒人敢去忤逆王爺的意思,哪怕是處於這種進退難兩的境地之中但只一看封口上的火漆印,誰都明白這封信裡的內容不是他們所能知道的。
五人明智的分散開來,迫不及待的拆開各自的那封信看了起來,這一看上邊的字字珠璣個個都是面色陰晴不定,有震驚有惱怒,一時面色都是陰晴不定顯得很是驚詫。
有些事畢竟是臣下所不能知道的,或許是涉及到了自己的愚忠與怯弱所以楊術的表達沒有言無不盡,不過最少也清晰的向這五人傳達了一個完整的資訊。
鎮王一脈在皇家的迫害之下絕後,其他各脈亦是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而此次新皇登基以後楊家也是處處受盡排擠。鎮王一脈斷然不能無後,他楊術不願成為楊家的罪人,揹負上不孝之名讓楊門鎮王從此斷子絕孫,所以他決定將鎮王之位禪讓。
信中言明現在皇族內鬥,不管哪方勝出最後都不會善待楊家舊臣,即使是雙極旗計程車兵投誠也少不了當炮灰或許是秋後算帳的命運,所以命他們不必再聽從朝廷的凋令,從楊術戰死的那一刻死他們就務必聽從新的楊家之主的命令。
皇家百年來的迫害,看字面似乎雲淡風輕,但看到這的時候誰不是觸目驚心,恍惚間幾乎能看見這每字每句裡包含的血腥。
這四萬兵馬是他為了贖罪而留下來了,這一代的鎮王辜負了列祖列宗成了不孝子孫,而這支兵馬的留存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懺悔。
最後楊術的語氣幾乎是懇求一樣,一是要他們能誓死追隨新的楊門之主,因為從現在他們是楊家的雙極旗而不再是隸屬朝廷的大軍,朝廷半分糧草都不肯援助的行為已經寒了這五人的心,這一點楊術早有預料所以倒是說到了他們的心坎裡去。
而最後不知道王爺何來的自信,告訴他們不必費心斂屍之事,因為不管是楊家軍還是契丹蟊賊都找不到他的屍首,斂屍之事包括他的大仇都會有人來報,眼下這四萬兵馬不可再殺上西北,要盡一切能力儲存楊家軍的實力,以讓新的家主有更多的力量保證楊家的不衰和崛起。
五封信上的內容大同小異,不同的是楊通寶的信上透露的資訊更多一些而已,五人看完後無不是面露凝色,按照先前養成的習慣各自將密信燒掉後卻是不約而同的沉吟下來。
信上的內容可說是石破天驚,一字一句那詭異的情況都讓他們震驚無比直到現在都平靜不了,尤其是皇家對於楊家的迫害,不只是奪權更是要斷人血脈,那種道貌岸然下的陰毒著實是讓人毛骨悚然。
想想王爺字裡行間的淒厲,誰能想象到要隱忍那份仇恨需要多大的定力,在這樣的前提下他讓這四萬軍馬從此叛變朝廷似乎也無可厚非。
“沒想到啊,我楊家百年的忠心耿耿卻落得如此下場。”黃陽羽淒厲的一笑,萬萬沒想到事情會是這樣的結果,原來將王爺逼上絕路的除了他自己的高傲外還有皇家對於楊家的迫害。
“走兔死,走狗烹麼?”方忠平忍不住拍案而起,惱怒不堪的罵道:“楊家百年來忠心耿耿,雙極旗從上到下更是為朝廷出生入死,平定內亂安撫邊境的大小戰役百年來都沒停過,死了多少人連我們自己都記不清,朝廷如此混帳難道不怕寒了人心麼。”
“功高震主啊!”彭武唏噓的搖了搖頭:“皇族既然如此敵視我們楊家,眼下皇族內鬥不管誰勝誰負最後都不會放過沒鎮王坐鎮的楊家,王爺的顧慮是對的,現在我們已經被逼到了峰口浪尖之上,再傻乎乎的做忠臣賢將的話恐怕誰都沒好下場。”
京城的形勢,現在朝廷的態度誰都心裡有數,這些信已經讓四位將軍徹底寒了心,沉吟之時同時把目光看向了楊通寶,心裡清楚王爺竟然把事情託付給他,那想來他的那一封信裡應該有王爺留下的良策奇謀。
眼下這四萬大軍何去何去極是迷茫,最重要的是得知道王爺說的繼承者是誰。
那信上雖然沒多說什麼,但他們心裡已經清楚身為傳承下來的嫡系他們也落不了好的下場,所以叛變之心堅定,對於朝廷他們已是心灰意冷,唯一的奢求就是傳承者會是個不遜色於王爺的不世梟雄。
楊通寶還沒從禪讓王爺的震驚中回過神來,畢竟鎮王一脈絕後是不爭的事實,楊術另擇賢明之舉也是孝子賢孫之行。
可誰也沒想到他的心裡會那麼自責,充滿了對楊家的愧疚揹負著不孝子孫的愧疚,最後毅然決然的用這麼慘烈的方式維護了楊家的威嚴,這以死明志之舉讓人感覺是悲壯萬分。
這一戰他根本就沒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