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宇金鳴。
歷來名門望族的排輩很是講究,長幼之間的尊卑更是嚴厲苛刻不容逾越,他已經排到了末尾鳴字輩自然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因為這在楊家這幫老鬼看來小得是幾乎連孫子都算不上的後代。
八字排輩是楊家百年來的榮譽,不管師家還是楊家都有自己的祠堂,光宗耀祖之後的兩大武家自然第一時間就是修繕祠堂。排列了八字輩分祈後世的人丁興旺,這也是他們對於血脈的延續一種虔誠至極的嚮往。
八字排輩是一個人臣的極端,取八之字數是初代帝王的一種恩寵。因為九這個極字是帝王之數,要是九字排輩的話那簡直是造反一樣的逾越,是一種誰都不敢觸犯的威嚴,功高震主的兩大武家自然不敢觸這個黴頭。
楊家的八字排輩是由初代皇帝親自封賜的,這浩蕩的恩寵也一直是楊家由衷的驕傲之一。
不過隨著後來皇權對兩大武家的鎮壓,這種血脈的延續受到了羞辱性的打壓。
上一代的師楊二家家主都是太平盛世成長的一輩,嫡系已經不代表征戰沙場的榮譽,代表的只是血統上的純正。這二位少了些許鐵血也不可避免多了京城官員的圓滑,可以說在百年的蛻變中難免的改變了。
八字排輩結束之後,兩家家主興沖沖的跑上金殿,滿以為聖恩浩蕩之下延續血脈的八字排輩會再次由御筆欽點,延續他們血脈上的榮耀向天下證明兩大武家百年來無法動搖的地位。
誰知這對兩大武家來說是一場浩劫的開始,老皇帝已經忍受不了這些功高蓋主的武將,御筆一揮並沒有賜字,反而是嚴禁兩大武家再排字輩。
原因說得貌似冠冕堂皇,不過再怎麼天花亂墜誰心裡都看得明白,這是皇家對於兩大武家的一種警告,更是一種象徵著皇權的打壓,老皇帝在暗示百年的滄桑過後皇家已經不想再倚重他們了,或許說已經厭煩了兩大武家戰局朝堂半面江山的格局。
這是太平盛世了,開朝的血戰以後朝廷需要的是棟樑之才,而不再是那些只可以征戰沙場卻又功高蓋主眼高於頂的將軍們,光是師楊二家的人丁興旺就把持了太多的朝政,老皇帝再也無法忍受這種格局的延續。
太平時的兩大武家除了軍權以外不可避免的開始滲入朝政,這就是老皇帝最無法再忍受的一個因素。倘若兩大武家憑藉著百年來的威望和在軍中的權利開始干涉朝政,到時恐怕會架空朝堂上的文官不說,就連皇權都會受到空前的威脅。
要知道兩大武家當時手裡的兵馬合起來已經過天下之半,百年來朝堂上一向的武將強於文官,在他們的威懾之下文官根本沒出頭的機會,最後這現象發展得越演越烈,甚至到了朝廷科舉的時候無人問津,而武舉選拔卻一呼百應的地步。
天下人已經覺得從文沒有前途,唯有從武才能擠身朝堂,而從武的話必不可少之舉就是投靠兩大武家,否則的話在他們的全勢之下根本沒有出頭的機會。
在這樣越發惡劣的發展態勢下,老皇帝終於動了雷霆之怒,採取極端強硬的態度,幾乎是撕破臉皮一樣對著兩大武家進行著空前的打壓。
而這樣一系列的動作既是溫水煮青蛙又得分化進行,為了不免有兔死狐悲的出現,老皇帝可以說每一步棋都走哦得小心翼翼,好在兩大武家依舊對朝廷有著虔誠的忠誠,長時間來或明或暗的手段之下老皇帝終於成功的分化了兩大武家。
利用兩大武家的摩擦,老皇帝窮盡了心思,一步步扶持新的勢力又一步步蠶食他們的兵力,動作雖然不大但卻帶著皇權的強硬,可以說在顧及到兩大武家的面子之時又毫不留情的撕裂他們。
在老皇帝步步為營的打壓之下效果極是顯著,兩大武家的權勢遭受的打擊雖然不是毀滅性的,但也可以說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與百年來的如日中天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待到兩大武家醒悟過來的時候他們在朝堂上的勢力已經被徹底的清洗出去,六部的掌權人全變成了老皇帝一手提拔的新勢力,兩大武家還處在錯愕的時期老皇帝更是趁勝追擊,進一步蠶食他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兵權。
一直號稱大華第一的楊家首當其衝的受到了最強烈的打壓,鎮王的兵權急劇的收縮著,原本一直牢牢在手的九門禁軍易了主。軍中的將領全換成了新鮮的血液徹底脫離了楊家的掌控不說,就連雙極旗的兵馬也受到了空前的壓制,由分佈各地三十萬之巨在一系列的運作下被壓縮到了十萬。
而這十萬也大多分散開來駐紮在京城四周,若無皇命的話想集結起來是難於上青天,雖然號稱是駐紮京城卻與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