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小說:有一類戰犯叫參謀 作者:博搏

火了,揚言說要是陸軍鎮壓不了叛亂就親自帶近衛師團去御駕親征去,這才不得已而賣賣力。

在叛亂被鎮壓以後陸軍也是還要想方設法保護為首者。直到昭和天皇又發了一次火,一定要殺首犯這才把幾個為首的和兩個幫腔的憤青文人給槍斃了,但還是保下了幕後黑手真崎甚三郎陸軍大將,只是把他轉了預備役。

“2。26事件”鎮壓了下去,極右翼的皇道派從此一蹶不振,隨著事件後“肅軍人事”的進行,統制派完全掌握了局面,石原也迎來了人生中最輝煌的一段時間。升任第一部(作戰部)部長,離參謀次長也就只有一步之遙,而且看起來似乎這一步也不大了。

但是還是那句話:“天佑我中華”,有人在一邊挖坑準備埋石原呢。

石原一舉成名,成為後輩參謀們崇拜,模仿的榜樣。而石原的那些後輩們,卻只有升官發財的野心,沒有石原的才能。你石原不就是搞了一個“滿洲事變”就一舉成名了嗎?你會我也會,於是大傢伙一擁而上,各種各樣的“事變”像雨後的狗尿苔一樣。把個石原給弄傻了。

真正要了石原莞爾少將的軍人生命的,就是“支那事變”(7。7盧溝橋事變)。

從9。18到7。7;歷史走過了六年。從瀋陽到盧溝橋,歷史沒有留下過空白。

不要說石原莞爾自己的想法也是像風車一樣咕嚕咕嚕轉,就是石原莞爾堅持自己的思想,他也沒有辦法約束關東軍,約束關東軍的參謀們。理由很簡單,就像石原的上官當年也沒能約束他一樣。

“滿洲事變”並不是在1931年9月18日的深夜就全結束了。半年後的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在關東軍刺刀的護衛下粉墨登場。1932年9月15日,在“5。15”事件犬養毅總理被殺害4個月以後,簽訂了《日滿議定書》,日本政府正式承認了“滿洲國”。

但是關東軍沒有就此停手。從1933年2月開始,關東軍開始進攻熱河省。4月10日,關東軍突破了長城,鐵蹄踏上了華北。到五月的時候,北平,天津的陷落看起來已經是時間問題了。“華北危急”!

1933年3月,日本宣佈退出舊國聯,當時的日本代表是外務大臣,後來的甲級戰犯松岡洋佑,隨員就是石原莞爾大佐。

在這種情況下,1933年5月31日簽訂了《塘沽協定》,從9。18那天開始的軍事行動,至此才告一段落。

《塘沽協定》將長城線和延慶和蘆臺間連線之中東西200公里,南北100公里,總面積相當於日本的九州那麼大的區域劃為“非武裝中立區”,中國軍隊撤出了這塊區域,關東軍也與1933年8月7日撤回關外。

在“15年戰爭”中,從《塘沽協定》到7。7盧溝橋事變,中間大約有4年左右,在表面上看來中日軍隊之間沒有大規模作戰,被稱為“休戰時期”。

當時的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少將在戰後的回憶錄歷史這樣寫的:“《塘沽協定》是從滿洲事變到大東亞戰爭的長期對外戰爭中最重要的境界線,如果那時候就停止了那種積極的對外政策就好了。不,就應該停止”。

停止得了嗎?

有一類戰犯叫“參謀”(三十二)

得隴望蜀,慾壑難填,這當然是關東軍參謀們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以關東軍和天津軍在這四年裡幾乎一天都沒有閒過。《塘沽協定》以後,關東軍以軍事力量作後盾,向國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鐵道,航空,通訊,通商的不平等條約要求。這種外交事務,本來應該是外務省的事,可在當時,出頭露面的全是關東軍的各級參謀,外務省只是追認一下就行了。

這裡提到的所謂“天津軍”也就是“北支那駐屯軍”,原來叫“清國駐屯軍”,是日本在義和團動亂以後根據“辛丑條約”在華北駐紮的軍隊。因其司令部在天津,所以一般稱“天津軍”,以區別於以後的“北支那方面軍”。這支“北支那駐屯軍”在7。7事變以後就改編成了第一。)

這時候的天津軍是“人才擠擠”。以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參謀長酒井隆為首,這兩人戰後全是戰犯,可以說牛鬼蛇神,魑魅魍魎全擠到一起來了。

這個酒井隆中國人不會陌生,陸大28期,當少佐時曾任日軍駐濟南武官,製造“濟南事件”,殺害中國公使蔡公時的就是他,太平洋戰爭中指揮進攻香港的也是他,曾任香港軍政廳最高長官,犯下殺害平民,屠殺戰俘,強姦婦女等累累戰爭罪行,戰後被南京軍事法庭判處死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