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2 / 4)

小說:大上海1909 作者:夢幻天書

灘的金融業被蕭震雷抽乾了血液之後。錢莊業為了保證自己錢莊出現意外被擠兌,不得不向其他錢莊或銀行調集頭寸。但是這些錢莊和銀行都沒有多餘的錢借出去了,自己都要向其他的錢莊和銀行借錢。因此錢莊業不得不向其他城市的分號調集資金入滬,而外國銀行也不得不從自己國內調集資金過來,但是這需要時間,而且能夠調集資金也有限,因為此時的上海灘才是全國最大的金融市場,其他城市如何能與上海灘相比?

華德路別墅。

蕭震雷坐在書房書桌後面,書桌上放著厚厚的兩疊報紙,一疊為外國報紙,有英語報紙、法語報紙、德語報紙、俄語報紙。另外一疊為華語報紙。這些報紙朝上的一頁上有一塊用紅筆圈起來的報道,不論是外文報紙,還是華語報紙都是一樣,不同的是,外文報紙報道的內容關鍵詞與華語報紙報道的內容關鍵完全相反。

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英國本土、印度等地由於病蟲害的原因,棉花大幅度減產!”

法國《費加羅報》報道:“由於降雨量的關係,今天法國、德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大部分國家秋季棉花產量相比往年大幅度下降!”

除了這幾份報紙之外,其他如德國報紙、俄國報紙都報道了與棉花減產有關的報道,儘管這些報道所用的篇幅很小很小。平常人看報紙根本不會注意這樣一個訊息,但是蕭震雷在看報紙的過程中注意到了這些報道。

與這些外文報紙相反的是,華語報紙都有文章報道華北、華中、華東大部分地區今年棉花的收成獲得大豐收,但棉農們卻高興不起來。

這意味著什麼?第一。歐洲各地普遍棉花減產,缺棉花,需要從產棉大國中國進口。第二。中國棉花大豐收,棉農們卻高興不起來是因為棉花賣不起價錢。如果中國的棉花不出口,而棉花又大豐收。棉花價格肯定會下降,但是現在歐美地區因為缺棉花而需要從中國進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棉花還是還賣不起價錢來,這就有問題了。

實際上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存在幾十年了,這是一個什麼問題呢?由於國內從事絲、棉貿易的商人們各自為戰,讓洋商們控制了價格權。

當年紅頂商人胡雪巖在上海灘開辦蠶絲廠,耗銀2000萬兩,生絲價格日跌,據他觀察,主要原因是華商各自為戰,被洋人控制了價格權,胡雪巖高調坐莊。百年企業史上,第一場中外大商戰開始了。開始,胡氏高價盡收國內新絲數百萬擔,佔據上風。華洋雙方都已到忍耐極限,眼見勝負當判,誰知“天象”忽然大變。歐洲義大利生絲突告豐收,再加上中法戰爭爆發,市面劇變,金融危機突然爆發。事已至此,胡雪巖已無回天之力。次年夏,被迫賤賣,虧耗1000萬兩,家資去半,週轉不靈,風聲四播。各地官僚競提存款,群起敲詐勒索。十一月,各地商號倒閉,家產變賣,胡慶餘堂易主,宣告關門倒閉。接著,慈禧太后下令革職查抄,嚴追治罪。

胡雪巖之所以失敗,其原因並非全部是因為義大利生絲豐收以及中法戰爭爆發引發市面劇變,造成金融危機爆發,也不是全部因為他囤積生絲而激怒了洋商,論資金之雄厚,相信在上海灘的任何一家洋商都沒有他有錢,洋人們如果聯合在一起確實比他有錢,但是洋人們也並非都是鐵板一塊,他失敗最大的原因是政治敵人的打擊。

誰都知道胡雪巖是左宗棠的人,左宗棠之所以能夠爬到那麼高的位置與胡雪巖的資金支援是分不開的,而李鴻章與左宗棠向來不睦,他不幸成為了左宗棠與李鴻章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成為李鴻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犧牲者。

實際上執行對付胡雪巖的是盛軒淮,胡雪巖事先籌集資金囤積生絲,與洋商們展開一場中外商戰之前,先找滙豐銀行的買辦席正甫幫忙從滙豐銀行貸了一筆款子,又找當時的上海道臺從道臺藩庫裡借了一筆銀子,而這兩件事情恰好被盛軒淮得知,盛軒淮在胡雪巖正與洋商們鬥得旗鼓相當之時找到席正甫,讓他出面找滙豐銀行經理找胡雪巖追還貸款,又出面給上海道臺打招呼,上海道臺接到盛軒淮的授意之後立即找胡雪巖,讓其歸還道臺藩庫的銀子,要知道道臺藩庫的錢可是朝廷的錢,這是不能輕易挪用的,一旦被查出來掉腦袋都是輕的,胡雪巖不敢怠慢,立即想辦法從自家的錢莊挪用了最後一筆流動資金,盛軒淮得知訊息之後立即派人散播謠言,說胡氏深陷於洋商商戰,老百姓存在他錢莊的錢全被挪用去買了生絲,而生絲又積壓賣不出去,百姓們聽了這個訊息擔心自己的存款打了水漂,立即湧到胡氏錢莊擠兌,事情到了這一步,胡雪巖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