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醺勾笮�10分鐘就能起到麻醉作用,使我至少能夠不覺得疼痛地睡上兩個小時。”
卡曾斯認為,緊張和壓力之類的消極力量會使身體虛弱,而快樂、愛慕、信心、歡笑、希望等等積極的力量會使身體強壯。
“倘若說我們戰勝沮喪情緒的力量不能在身體裡引起生物化學上的積極變化,我是絕不相信的”。卡曾斯對我說,“我們能夠想辦法讓自己活下去。”
卡曾斯第三次同死亡搏鬥是在1981年,那時他犯了心臟病。他知道在緊急情況下驚慌是最致命的,為了儘可能保持平靜,便對自己說:“第一件要作的事就是心裡別亂。現在要堅持,辦法就要有了,一定沒有問題,要非常冷靜。
“我非常有信心,知道一定會治好。我知道,信心是必不可少的。恐懼要付出的代價太大,嚇得我一點都不感到恐懼了。
“我到了醫院的時侯,院長和治心臟病的專家都在等著我。我說:‘沒事,各位,別緊張。我希望你們瞭解,我是到你們醫院來過的最頑強的病人’。”
卡曾斯從經驗當中得出一個信念:樂觀的心情比藥物還有力量。他說,這一點應當引起醫療專家的重視。“如果情緒本身能夠起到醫療作用的話,就不應該忽略,而要當成所有療法的一個組成部分。”
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對於恐懼所下的結論。他說的是恐懼對於身體健康的影響,實際上適用於生活的一切方面:
“我認為恐懼感是最使人喪失活力的了。當人們出於恐懼心理而採取行動的時侯,往往看不到困境會如何改觀。恐懼感同悲觀情緒一樣,怎樣想就會發生怎樣的結果。身體往往隨著頭腦裡的設想而變化。所以,往往由於恐懼心理而造成一種證明害怕得有道理的局面。”
卡曾斯能夠勇於克服恐懼心理,用歡快的心情和堅定的信念戰勝恐懼,因而能夠把自己身體裡面恢復健康的巨大力量發揮出來。
你如果知難而上,勇於克服你的恐懼心理,也同樣能夠發揮出不尋常的能量,使你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成為一個成功者。當你踏上前人很少走過的路,試驗新的辦事方法的時侯,你便能夠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潛力來。只要勇敢地承受住心中的憂慮,堅持不懈地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一定能夠取得意料不到的成績。
如果象失敗者那樣對待恐懼,一點也不敢冒風險,也許一生當中會相對地少擔驚受怕,但是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
正如邁克·託德在三十多年前所說:
要記住:若是你的腳不離開一壘,你就不可能偷進
二壘。 第 16 章 敢於勝利如果你能勝不驕傲敗不餒,勝利與災難全不計較如果你失敗之後能重振旗鼓—你便擁有了世界和一切。
——拉迪亞德·吉卜林
我常常就對於成功的畏懼心理發表講話。這個題目很受歡迎,因為很多人想知道不能得到預期的成功到底是因為什麼。他們起初幾乎不能相信妨礙他們取得進展的正是他們自己。談到他們可能正在無意識地對付出的努力加以破壞時,他們都不能接受,因為他們自覺的目標是要改進他們的生活。
我一談起對於成功的畏懼心理,聽眾當中準有人向我提出異議:“卡瑟拉博士,我可不相信你居然會把‘畏懼’這個詞同‘成功’連在一起。我認識的人全都希望成功。在我們這個社會里,如果你成功了就是好樣的,如果你不成功就是不中用。”
在廣播和電視的信箱節目裡向我提問題的人也有類似的反映。聽眾很難相信在成功裡而有那麼歷害的讓人畏懼的成分。有些病人很想學到成功的訣竅,他們也對居然還有畏懼成功的事表示懷疑。
這些病人最初來接受心理治療的時候,精神上很痛苦,對我說:“如果我不改變一下,恐怕沒法活下去了。”可是,當他們有了一些變化、取得一些效果的時候,又對自已的處境和狀況很不習慣,想要停止治療,不再前進。在他們的下意識裡,唯恐他們那些成功的新的態度和舉止會驅使他們陷入某種難以預料的困境,甚至會丟掉性命。他們半輩子都在應付責罰、汙辱和批評,要把感情轉變成歡悅和成功是太困難了。他們不具備對待成功的經驗和本領。
小孩子極少有人聽到別人誇獎他們事情做得多好或者誇獎他們多麼能幹,他們的家長也極少告訴他們多麼為他們感到驕傲。不管什麼時候,孩子們一做了什麼值得注意的事情,他們的家長的注意力很快就轉到他們沒有做的事情上去了。
譬如說,一個小孩放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