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錯誤思想)的研究。因為這位曾經凝聚著中國人
6
前 記3
民的危難、希望和力量的偉大人物,在他晚年長時期中,確實犯了很大的錯誤,給他的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也為他自己造成歷史的悲劇。關於毛澤東尤其是他的晚年,國外有許多學者正在進行研究,而且起步比國內還要早一些。
對比之下,我們確有某種慚愧之感;對於這位巨人的研究,難道我們反而落在外國人的後面嗎?“
也算以身作則吧,於是有了《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這篇長文。
它的產生過程簡單說幾句。
1988年尾,一批中青年黨史研究者邀我座談晚年毛澤東,後來將錄音記錄給了我。
直到去年,我才斷斷續續整理成文,先後五稿,越整越長。受到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勵,加了個帽子,最後定稿。生平為文謹慎,這篇長文當然更是慎之又慎。定稿曾請幾十位友好、學者專家和我敬仰的前輩審閱,有十多位同志除隨手修正文字外,還另寫了意見與我,有的長達三四千字,使我十分感激。大家的一致意見是,應儘快發表出來,這就使我決心將此文編入集中。
李 銳一九九二年七月於北京醫院
7
毛澤東早年的道路A
本書的任務是從儘可能蒐集到的資料,來敘述毛澤東早年的讀書生活,以及在中國共產黨建立前後在湖南的早期革命活動。
時間的跨度是從17歲以前在韶山的歲月開始,直到1923年春前往上海黨中央工作為止,也即是30歲以前特別是20歲到30歲這關鍵的十年時間。因此,這本書也可名為“30歲以前的毛澤東”。一個人在30歲以前可說是青年時期,即從人的整個一生來說,一般還未進入成熟時期。可是青年毛澤東是比較早熟的,這同時代和環境有關,更同他本人的好學儲能和刻苦鍛鍊有關。毛澤東偉大的一生,是從他不同凡響的青年時期開始的。現在我們就此再作一個簡要的回顧:這個歷史巨人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他的偉大成功和晚年錯誤也不是偶然的。
毛澤東的童年和少年即17歲以前,是在他的家鄉湖南湘潭韶山農村中度過的。
他家祖輩務農,父親是一個識字不多、精明能幹、亦農亦商的富農,只希望長子稍識文墨繼承家業。
因此,毛澤東自幼的身份是小學生兼小長工或小長工兼小學生。作田與讀書,他更好讀書,前後六年私塾,四書、《左
此文為《早年毛澤東》一書的“結束語”。
A
8
2毛澤東早年的道路
傳》等能背誦如流。雖說這些經書枯燥難懂,其實自幼熟讀就近似電腦的軟體儲存,成年後自便於應用;何況經過六年師範,老師指點和自己鑽研,對之作了進一步的消化。
這些孔夫子的書,顯然幫助了他後來的“古為今用”
(這從五卷《毛選》中可以證實)。經書難懂,他最愛讀的是《三國》、《水滸》、《西遊》這些民間流傳的小說,熟記其中的人物故事,傾心於造反的下層英雄。同時《綱鑑易知錄》這類簡明歷史讀本,則逐漸培養了他“鑑古知今”的歷史嗜好。讀書認真,“小長工”的勞動也是認真的,犁、耙、栽、割,樣樣都在行,而且跟人爭勝,搶乾重活,13歲就在田地裡當一個整勞力使喚。這樣,自幼養成山區農家子弟本色:吃苦耐勞,勤快樸實,不畏艱難,就靠雙手。母親的慈祥和樂於助人,更影響兒子同情貧弱,兼愛眾生。同農民的這種天然關係,促使他一生了解農民,尊重農民,不失農民本色。好讀書不僅培養了記憶力,也提高了領悟力,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自幼善於思考。養成一種自解疑難的習慣。如在《三國》、《水滸》中,怎麼沒有農民當主人公呢?納悶了兩年才想通:原來文官武將不必作田,是農民養活了統治他們的統治者。
《盛世危言》這本書使他第一次接觸到西方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以及“中體西用”的改良主張,於是開始憂慮國家的現狀和前途。以至三十年後,還能向斯諾講述這本書的大要。辛亥前夕因旱災引起的長沙饑民暴動,遭到官府鎮壓,這個事件也使他難於忘懷,決定了他的人生取向:站在受苦受難人民的一邊。
父親的專制和刻薄,塾師的體罰和不講理,使得這個從
9
毛澤東早年的道路3
不願受約束的少年養成特別倔犟而好自行其是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