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1 / 4)

語並非全無察覺。從泡爾生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國民“觀念,批語一方面理解到:”國民實際連合而生存,固也。“

“國家社會之組織既成,各人住於其中不可離解。”但又認為:“至謂各人由國民而發生,各人之有生命由於國民之有生命,猶軀幹之於四肢然,予以為不然。國民之生命,即各人之總生命,乃合各〔人〕之生命而成。非各人之生命由國民之生命所派生也。”接著自然而然論到人的“本性”還是由環境釀成的:“吾人種種之智識、社交,均為父母若朋友等外界勢力所釀成。

誠然,此可以釀成之本性,吾謂之可能性。有此性,吾人於是乎有責任矣。“

這裡所謂“責任”

,從其他有關批語看來,顯然即指改造世界的責任。由此,批者也就為自己這種偉大抱負在哲學上樹立了根基。另一處批語,則明確指出知識(理論)同改造世界的關係:“然謂知識毫無影響於人心則非,知識固大有影響人心者也。人類之有進步、有革命、有改過之精神,則全為依靠新知之指導而活動者也。”是否可說,前述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的長信,論哲學、倫理學為大本大源的思想,是在讀完、批完這本《倫理學原理》之後,一個較成熟的總結概括,才欣然命筆的。

關於聖賢豪傑作用的問題,自然是青年毛澤東多年來縈繞在腦際中的。

《講堂錄》記有這樣的話:“王船山謂有豪傑而不聖賢者,未有聖賢而不豪傑者也。聖賢德業俱全者,豪

80

47思想主流與精神方向

傑欠於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

“帝王,一代帝王;聖賢,百代帝王。”四年之後的批語,於此就有所發展了。由於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人的責任在改造世界,於是便自然產生“人皆可為堯舜”的思想。什麼是聖人呢?批語說:“聖人者,抵抗極大之惡而成者也。”換成我們現代的語言,這即是說:聖人就是堅決的革命家。批語又說:“聖賢豪傑之所以稱,乃其精神及身體之能力發達最高之謂。此精神及身體之能力發達最高,乃人人應為期曏者也。謂聖賢豪傑獨可為捨身拯人之事,而普通人可以不為,是謂聖賢豪傑之身心能力發達最高,而普通人不必如是也。宜為合乎倫理之言哉?”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這說明毛從一開始追求真理、關心國家命運,就極其重視普通人——人民群眾的作用,就樹立了“人皆可為堯舜”的思想。這種對英雄豪傑的看法,就根本不同於當年陳獨秀的膜拜英雄,卑視群眾,以先哲自居的思想。

批語還提出“我是極高之人,又是極卑之人”的辯證觀點,這一方面是嚴格要求自己“精神及身體之能力發達至最高”

(批語中許多處論到這一點)

;另一方面,又瞭解到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應將自己視為普通一員。

從1917年長信中的下一段話,可以進一步瞭解到毛還在學生時代,就是重視人民群眾的智慧的:“天下之人民各為宇宙之一體,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人人之心中,雖有偏全之不同,而總有幾分之存在。”

在《講堂錄》中可以看到,毛當時對宋明理學是相當推崇的,有這樣的記錄:“宋儒之學都是切實的”

;“程子讀書之法,見事先下判斷,繼看下文”

;“陽明格物,思荀生之理”

;“精神心思,愈用愈靈,用心則小物能闢大理”

;“人心即天

81

思想主流與精神方向57

命“

,等等。毫無疑問,這些觀點對人的主觀意志、精神的能動性是過分誇大了的。關於高揚人的主觀精神和意志作用的問題,聖賢豪傑與普通群眾的問題,以及變革世界的責任等等問題,我們相信在《心之力》一文中,必有更完整、更深刻的闡述。否則,唯心主義的老師必不會將這篇文章獎掖備至,打一百分。我們也可以作這樣一種推測:就哲學觀點而言,這篇文章同時更表達了青年毛澤東在當時運用辯證法的高度水平。也許我們還可以作這樣一個類比:《心之力》正好像馬克思在柏林大學時寫的“博士論文”一樣,雖然馬克思這時還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但是他已經在文中以一種純熟的方式應用著辯證法了。

從所有的批註中,可以看出毛澤東當學生時就對哲學有極其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終身不衰。原書第八章為“道德與宗教之關係”

,他批道:“此章論及哲學問題,頗好。”在這1200字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