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一章裡,提到了宗教、世界觀、形而上學、惟(唯)物論、無神論、泛神論、懷疑論、宇宙的構造和本質、靈魂不滅與死後的生活、時間是什麼等等,一大堆哲學家思考著的問題;也提到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斯賓諾莎、萊布尼茲、休謨、康德、叔本華、黑格爾、費希納等一大批哲學家。可以看出,毛澤東是以極大的興趣閱讀這一章的。他在這一章書的頭上,寫了長長短短一共19條批註,一些是提要的性質,也有抒發自己的觀點的。書中的一些觀點,在毛後來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

例如,書中引證了斯賓諾莎的話:“世界者,現實也,其絕對一致之本質,則實體也。

一切事物,雖若獨立之狀,而實皆實體之所規定,實體次第發展,為有

82

67思想主流與精神方向

意識進化之世界,與無意識進化之世界,而此兩界間,又有普遍中行之性質。至管理此兩界之自然律,則又出於實體之自動,而非若機械之受迫於外力也。

夫實體既不受外力壓迫,而特由內部衝動,以開展其本質之內容,而為現實界,是即其唯一自由之原因焉。“這與《矛盾論》說的”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有著明顯的淵源關係的。

泡爾生書中的哲學思想,最引起毛澤東重視的,就是強調抵抗、對立面的作用。書中說:“人之意思,不可無物件之抵抗,無抵抗則無動力,無障礙則無幸福,在人類,則享幸福者必當有障礙若損害,猶之識真理者必當有矇昧若謬誤也。”毛對之批道:“至真之理,至徹之言。”在書中舉例說明“世界一切之事業及文明,固無不起於抵抗決勝也”

這一段的上面,批註補充了例證:“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

當書中說道,“蓋人類勢力之增,與外界抵抗之減,其效本同”

,批註對此表示了異議:“此不然。

蓋人類之勢力增加,外界之抵抗亦增加,有大勢力者,又有大抵抗在前也。大抵抗對於有大勢力者,其必要乃亦如普通抵抗之對於普通人。如西大陸新地之對於科(哥)侖布,洪水之對於禹,歐洲各邦群起而圍巴黎之對於拿破崙之戰勝是也。“

這裡批語對拿破崙事蹟說得不準確,如果說:“歐洲各邦多次結成反法聯盟之對於拿破崙之戰勝”

,就對了。因為1814年聯軍攻入巴黎是拿破崙敗亡之始,而在此以前並無各邦圍困巴黎的事。雖說這個舉例說得不確切,但是他要說明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意

83

思想主流與精神方向77

思,還是表達清楚了的。書中說,“不幸之境遇,若失敗,若坎坷,乃適以訓練吾人,而使得強大純粹之效果。蓋吾人既逢不幸,則抵抗壓制之彈力,流變不渝之氣節,皆得藉以研練。故意志益以強固,而忍耐之力,謙讓之德,亦足是養成焉。”批註者認為,這是“振聾發聵之言”。

毛澤東甚至認為,沒有挫折,沒有衝突,沒有波瀾的理想的大同世界,是人生所不堪的。為此,他寫了一段很長的批語:“然則不平等、不自由、大戰爭亦當與天地終古,永不能絕,世豈有純粹之平等自由博愛者乎?

有之,其惟仙境。

然則唱大同之說者,豈非謬誤之理想乎?

人現處於不大同時代,而想望大同,亦猶人處於困難之時,而想望平安。然長久之平安,毫無抵抗純粹之平安,非人生之所堪,而不得不於平安之境又生出波瀾來。然大同亦豈人生之所堪乎?吾知一入大同之境,亦必生出許多競爭抵抗之波瀾來,而不能安處於大同之境矣。是故老莊絕聖棄智、老死不相往來之社會,徒為理想之社會而已。陶淵明桃花源之境遇,徒為理想之境遇而已。

即此又可證明人類理想之實在性少,而謬誤性多也。

是故治亂迭乘,平和與戰伐相尋者,自然之例也。

伊古以來,一治即有一亂,吾人恆厭亂而望治,殊不知亂亦歷史生活之一過程,自亦有實際生活之價值。吾人攬(覽)史時,恆讚歎戰國之時,劉項相爭之時,漢武與匈奴競爭之時,三國競爭之時,事態百變,人才輩出,令人喜讀。至若承平之代,則殊厭棄之,非好亂也,安逸寧靜之境,不能長處,非人生之所堪,而變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

吾嘗夢想人智平等,人類皆為聖人,則一切法治均可棄去,今亦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