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1 / 4)

215

廬山會議的由來A

回顧1959年夏的廬山會議,就不能不想起在這前後的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以全民辦水利、全民辦鋼鐵等幾十個全民大辦,以及神話般的農業高產衛星為主要內容的“大躍進”運動,以一大二公、吃飯不要錢為主要特徵的人民公社化,在極短時間內席捲神州大地,但也同樣在極短時間內暴露出它們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的混亂,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從1958年11月第一次鄭州會議到1959年4月上海會議的半年中,不斷糾正這些“左”的做法之後,為了進一步糾“左”

,克服混亂現象,以便繼續鼓勁,繼續躍進,才又舉行廬山會議。可是,當彭德懷、張聞天等對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的錯誤根源有所批評時,毛澤東就立即將會議的方向扭轉過來,要打退“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猖狂進攻”

,要動員全黨、全民保衛這“三面紅旗”了。

三面紅旗當然不是突然出現的,有其必然發生的歷史過程。新中國成立之後,為進入社會主義,毛澤東原來設想的近期目標是十五年實現國家工業化和三大改造;至於要建設

此文為《廬山會議實錄》一書的“引論”

,文字有修改。

A

216

012廬山會議的由來

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則認為需要50年時間。周恩來也說過,中國工業化是十年、二十年的問題,欲速則不達,必須穩步前進。

但是從1955年下半年批評農業合作化的“小腳女人”開始,毛澤東就認為各項建設事業應當大大加快,應當不斷批判右傾保守思想,以農業改造速度促進工商業和手工業改造速度,並在總結蘇聯經驗教訓後,在社會主義建設上開始提出“多快好省”的方針。因此,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就過快過粗,十五年的計劃三年完成了(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當時對此種快速進度尤其經濟建設上的加快速度,黨中央領導內部的意見是並不完全一致的。

1956年初,周恩來提出過,既不要犯右傾保守又不要犯盲目冒進的錯誤。

1957年的經濟建設是健康發展的,國民收入有所增加,消滅了財政赤字。直到八大會議上,劉少奇、周恩來、陳雲、李先念等,都對克服急躁冒進做了工作。這次會議制定了一個合乎實際情況的經濟發展計劃,注意到綜合平衡,壓縮了基建規模,控制了過高的增長速度。但毛澤東認為1957年的增長速度低於1956年的增長速度,出現了馬鞍形,反冒進反錯了,是屬於方針路線性的錯誤。他還認為反冒進使右派鑽了空子,將經濟與政治聯絡起來,說這是吹了一股陰風,把多快好省、農業綱要四十條和“促進委員會”吹掉了。於是,從1957年10月三中全會開端,不斷批判右傾保守,實際上否定了八大制定的正確路線。經過1958年的南寧會議,成都會議和廣州會議,為“大躍進”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理論準備。南寧會議上,指名批評了周恩來和陳雲的反冒進洩了六億人民的氣,是犯了離

217

廬山會議的由來112

右派不遠的政治方向的錯誤。從此,“反冒進”的聲音噤若寒蟬。

1958年5月,八大二次會議透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周恩來、陳雲等被迫在大會上作了檢討。會上指責對“大躍進”

、高指標抱懷疑態度的人為“觀潮派”

、“秋後算帳派”

,號召在全國“拔白旗,插紅旗”。八大二次會議透過的二五計劃指標,比八大一次會議透過的,工業方面普遍翻了一番以上,農業方面普遍提高了20%到50%。

鋼從1200萬噸提高到300萬噸,煤從2億噸提到4億噸,糧食從500億斤提到700億斤。這樣,全黨從上到下,形成一種普遍看法:社會主義革命完成後,在建設方面,左比右好,只准反右——反保守,不準反左——反冒進;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環節;爭速度,搶時間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方針。從而以“苦戰三年基本改變落後面貌”為口號,動員全國人民;以“破除消極平衡論”

,“樹立積極平衡論”

,為經濟高速發展的理論。

“以鋼為綱”

,“三大元帥(鋼煤糧)升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