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2 / 4)

,“兩個先行官(交通、電力)開路”

,大搞群眾運動,小土群遍地開花等等,成為實現高速度、“大躍進”

的具體方法。

到了8月北戴河會議,要求當年鋼翻一番,達到1070萬噸。

二五指標比三個月前的八大二次會議,又普遍翻了一番以上,1962年比1957年的工農業指標,要幾倍、十幾倍地增長,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0%以上,基建投資年增長50%以上。

1962年指標,鋼變為1億噸,煤為11億噸,糧食為1500億斤。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七年趕上英國、十五年趕上美國的口號,到北戴河會議,就分別改為三年和十年了。

218

212廬山會議的由來

1958年初,毛澤東就開始構想未來中國理想的藍圖。三四月間,先後同陳伯達、劉少奇談過“鄉社合一”和公社的問題,4月間中央正式發出“小社變大社”

的意見。

7月1日,陳伯達在北京大學作《在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下》的講演,首次公開了毛澤東對未來中國社會的總體方案:“我們的方向,應該逐漸地有次序地把工(工業)

、農(農業)

、商(交換)

、學(文化教育)

、兵(民兵即全民武裝)

組織成為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為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這個講演隨即在《紅旗》發表)

8月初在參觀河南、山東的人民公社時,毛澤東向報社記者說了句“人民公社好”之後,全國轉瞬之間就公社化了。

這是“大躍進”的產物,是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形式,也是所謂改變舊的生產關係以解放生產力的結果。當時確實從實踐到理論都這樣認為:只要不斷改變生產關係,提高公有化程度,便可以不斷加快速度,大大提高生產力。北戴河會議關於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還同共產主義聯絡起來,明確說到,這首先是為了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的速度,為過渡到共產主義做積極準備;向全民所有制過渡是三四年或五六年之事;應透過公社摸索出一條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由於有了大公社這種政社合一,熔工農商學兵於一爐的組織,決議認為:“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麼遙遠的事情了。”

毛澤東這時正式談到破除資產階級法權的問題,設想公社應當實行平等的分配,無甚差別的物質生活;還談到進城以後,改供給制為工資制是失策,是倒退,是向資產階級讓步。隨後,全國一哄而起,農村大辦公共食堂,實行吃飯不要錢的供給制。城市公社也認為是勢在必行。

219

廬山會議的由來312

由於高舉三面紅旗,高指標風、浮誇風、強迫命令風、共產風等,隨著很快在全國刮起來了。

1958年6月份開始,河南放小麥畝產衛星從200多斤放到700多斤。接著是湖北等省放水稻衛星,畝產多少萬斤的訊息,《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作通欄套紅標題。安徽、江蘇、湖北、河南宣佈為早稻千斤省。四川、河南、安徽、甘肅四省人均糧食產量,宣佈超過千斤。隨後就放鋼鐵衛星。日產生鐵,先是河南魯山10噸,禹縣400噸,接著是廣西鹿寨20萬噸,廣東87萬噸,後來河南三天300萬噸。徐水縣三個月苦戰,基本消滅了水早兩災。

河南半年實現了水利化。

有的地方四十天實現綠化,實現“四無”

(無麻雀、蒼蠅、老鼠、蚊子)。凡事都“化”

:“車子化”

、“滾珠軸承化”

、“繩索牽引(耕地)化”

、“機械化”,凡事“全民大辦”

:全民辦鋼、辦電、辦鋁、辦煤窯、辦鐵路、辦教育、辦大學、辦哲學、辦文藝、辦體育,直到全民寫詩,人人當作家。

建成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就說成是我國已跨進了原子能時代。總之,一切大躍進,比學趕幫超。

當然,三面紅旗是由急於求成的思想而來的。急於求成是為了迅速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狀態。窮則思變,所謂一窮二白正是“大躍進”的動力。中國百年落後總是捱打;“開除球籍”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三次大戰的陰影在籠罩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人家看不起我們,主要是由於我們鋼鐵、機械、糧食少了”

,這種種因素,都驅使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謀求儘快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同時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