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航速:22節,續航能力:5000海里/12節
武備:8門雙聯裝380毫米/45倍徑主炮,4座雙聯裝炮塔;16門單裝150毫米副炮,10門單裝88毫米炮,5座60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
裝甲:側舷裝甲帶(最大)350毫米;炮塔(正面)350毫米;指揮塔350毫米;三層裝甲甲板,每層厚30…40毫米。
艦員:1171人
美國內華達級戰列艦 '本章字數:1874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03 10:00:00。0'
內華達級戰列艦是美國建造的一種戰列艦。
簡介
美國海軍在1911…1912年間進行的火力試驗表明,以前的戰列艦傳統防護體系的中等厚度裝甲無法防禦無畏型戰列艦的大口徑穿甲彈。內華達級戰列艦可以說是體現了美國海軍戰艦防護設計上的重大革新。內華達級戰列艦採用了當時頗具爭議的被稱為“All or Nothing Armor Scheme”的裝甲防護設計(稱為“重點防護”),BB36;Nevada其主要設計特點是,戰艦的非重要部位減少或沒有裝甲防護,而重要部位則得到最大限度的裝甲防護。重灌甲防護區域集中在主炮塔、輪機艙以及指揮塔等要害部位上,還加強裝甲甲板和彈藥庫的防禦裝甲。這種設計思想也被其他各國海軍所借鑑。內華達級安裝10門14英寸口徑主炮,雙聯裝和三聯裝主炮炮塔各兩座,採用艏艉對稱的佈置形式,兩座三聯裝炮塔位於較低的位置上,兩座雙聯裝炮塔則呈揹負式位於其之上。內華達級戰列艦同級艦兩艘,首艦內華達號(Nevada,BB36),另一艘是俄克拉荷馬號(Oklahoma,BB37)。內華達號採用蒸汽輪機,俄克拉荷馬號採用往復式蒸汽機。
1930年內華達級完成了改裝,加寬艦體增加防魚雷凸出隔艙以增加浮力和改善水下防護,換裝三腳主桅,增設桅樓,改造艦橋,改進火控系統,副炮由艏樓挪到露天甲板之上,並加裝水上飛機等裝備。
各艦概況
珍珠港事件中內華達號受傷擱淺內華達號(BB…36)1912年12月開工,1914年7月下水,1916年3月服役。最初內華達號曾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艦隊服役。1927年到1930年進行現代化改裝,而後一直在太平洋艦隊服役。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內華達號停泊在珍珠港瓦胡島戰列艦群的末尾。在第一波空襲中,內華達號率先投入反擊,並且是港中在唯一得以開動的戰列艦,內華達號試圖開出珍珠港,為此她成為第二波襲擊的主要目標。在第二波空襲中,內華達號被命中了6枚以上的炸彈後,為避免在港口出口沉沒,內華達號在福特島的西南搶灘擱淺。其後在西海岸進行現代化改裝,重新改建上層建築,撤去全部舊式副炮,改裝高平雙用炮。內華達號於1943年5月加入北太平洋收復阿留申群島的火力支援任務。1942年改裝後的內華達號1943年6月,內華達號再次回紐約進行改裝。改裝後1944年,內華達號在大西洋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役的火力支援。任務完成後,又返回太平洋。1945年3月,內華達號參加了硫磺島戰役和沖繩島登陸戰的登陸火力掩護任務。被神風自殺飛機擊中。內華達號是一艘戰功卓著的戰艦,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獲得7枚戰鬥之星勳章。戰後,1946年,作為靶船參與比基尼島的原子彈的試驗。1948年7月,作為靶船被擊沉。
俄克拉荷馬號(BB…37)是內華達級的二號艦。1912年10月開工,1914年3月下水,1916年5月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其姊妹艦內華達號參與護送美國軍隊去歐洲參戰,而後參與護送總統赴巴黎和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俄克拉荷馬號交替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艦隊服役,完成了各種訓練和顯示武力的使命。1927年至1929年,俄克拉荷馬號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改裝後,俄克拉荷馬號繼續帶著海軍學院的學員和預備役人員在各大洋訓練。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期間,參與了人員的撤離任務。而後一直在太平洋服役。1941年12月7日晨,俄克拉荷馬號由於停泊在馬里蘭號戰列艦的外側,而至少承受了5條魚雷。由於俄克拉荷馬號的氣密性問題,致使該艦在進攻開始20分鐘後向左傾覆。當時艦長和許多高階軍官均在岸上,有410多人隨艦體沉入了大海,只有其中30幾人獲救。1943年,俄克拉荷馬號被打撈上來,但已無維修價值,該艦即從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