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千牛(11500千克)。採用米格…23M型的機翼,裝“雄鷹”…23H導航轟炸系統,增加防彈裝甲。大批生產出口。
米格…23БM和БK。分別於1973年、1974年投產。機載電子裝置上得到改進,飛行控制系統中用數字式計算機代替了模擬計算機。
正式命名的米格…27於1973年開始生產,固定式進氣道,改進裝置,可在能見度差的條件下攻擊地面活動目標。改裝1門30毫米Gsh…30…6機炮,機載電子裝置作了改進,1973~1977年共生產560架。
米格…27K是1975年研製的改進型,主要改裝先進機載裝置、機載火控系統和改掛先進武器。可使用電視制導和鐳射制導炸彈及X…25MП反雷達導彈,以及混凝土穿甲彈。1977~1982年共生產200架。
米格…27M是在K型的簡化版本,有一定改進,座艙內裝了電視螢幕顯示器。1978~1983年間生產150架。
米格…27Д是將早期型的機體加裝上M型的機載裝置,共改裝了500架,可執行偵察任務。
米格…27MЛ是M型的出口型,裝置簡化,1982年開始生產。1986年1月印度組裝的MЛ型試飛。1988年印度生產的米格…27MЛ“勇士”定型投產,至1992年生產165架。印度還為MЛ型改裝了“美洲虎”攻擊機的機載裝置,其中包括法國的“阿加芙”火控雷達。下三圖為印度的米格…27。
米格…27M基本資料
翼展:14。25米/8。17米(最小/最大後掠角)
機長:17。08米
機高:5。99米
翼面積:34。16~37。27平方米
空重:11908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1796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0100千克
機內燃油:4560千克
最大載彈量:4000千克
最大速度:M1。7(高空)1350千米/小時(低空)
升限:17000米
航程:1750千米(機內燃油)
作戰半徑:540千米(帶副油箱,兩枚X…29空地導彈)
起飛滑跑距離:950米
著陸滑跑距離:900米
限制過載:7。5G
蘇聯米格…29支點戰鬥機 '本章字數:10219 最新更新時間:2009…08…14 11:00:00。0'
米格…29(MИГ…29,英文寫成MiG…29)是前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實驗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高機動性戰鬥機。預生產型飛機於1979年10月首飛,1982年投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米格…29戰鬥機的基本作戰任務是,能在任意氣象條件下和苛刻的電子干擾環境中、在全高度範圍和以各種飛行剖面摧毀距其200m~60km範圍內的空中目標。所以它最適合於空中優勢和近距機動空戰;其後期的一些型號也可以進行空對地攻擊和進行近距空中支援,對付地面上的活動或固定目標。1978年美國的衛星曾從試習基地拍攝到該機的照片,北約一度稱之為“拉明”L。後來北約給與的正式綽號是“支點”(Fulcrum)。
米格?29是與蘇?27平行研製的,當時規劃這兩種戰鬥將構成一個新的戰術航空系統。該系統的任務是確保空中優勢並承擔所有前線作戰任務,包括對地攻擊。原設想蘇?27重型戰鬥機在系統中是能滿足各種要求的主力機種,而輕型戰鬥機米格?29則是作為補充的輔助性礬種,但進入設計階段後,米高揚設計局力求使米格?29多承擔任務。因此,到1981年該機已成為一種“微型”前線戰鬥機。也就是說,米格?29同時具有優秀的格鬥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可以單獨自主地用於作戰,只是作戰半徑有限。米格?29(代號9)是在米格?23多用途戰鬥機和米格?25截擊機之後研製的。最早的總體方案與後來的米格?31很相似,進氣道在機身兩側,中等後掠角的上單翼,雙發雙垂尾,主起落架為前後串列雙輪。以後在蘇聯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的參與下,同時美國F?15、F?16、F?17(F?18的原型機)設計方案的影響, 總體方案進行了多次調整,最後形成了翼身融合體、帶邊條中等後掠角、雙垂尾、機腹進氣的佈局方式。米格?29沒有采用電傳操縱,但在操縱系統中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