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改擊2個目標,還可攜帶Q?29電視制導空空導彈。
米格…29,МиГ…29,是米格設計局為蘇聯空軍設計的最後一代野戰前線戰鬥機。北約命名“支點”(Fulcrum)。
米格設計局是世界知名戰鬥機研製企業,甚至等同於蘇聯的代名詞。
60年代末,蘇聯總參謀部針對美國的“FX”計劃(後演變為F…15戰鬥機),提出了相對應的PFI計劃。PFI是俄語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的縮寫,意即“先進戰術戰鬥機”。1971年,計劃分化為兩部分,一個是“TPFI”計劃,T代表tyazholyi(重);另一個是“LPFI”計劃,L代表Legkiy(輕)。LPFI計劃全稱為“輕型前線戰鬥機計劃”促生了米格…29戰鬥機。1972年蘇軍向米格設計局提出研製新型戰鬥機替代蘇軍中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新的輕型戰鬥機將承擔戰術空中任務,及進行護航和地面攻擊,設計局內部最初稱之為“計劃…9”,最終命名為“米格…29”。正式設計開始於1974年,提出了多個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就象米格…25的縮小版。隨後生產了約19架原型機。當時蘇聯空軍為米格…29戰鬥機定下的基本作戰任務是,能在任意氣象條件下和苛刻的電子干擾環境中,在全高度範圍和以各種飛行剖面內,摧毀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標。可見米格…29最初是作為空中優勢戰鬥機研製的,後期的改進型號逐步具有了空地攻擊和反艦能力。具體到空優作戰任務方面,蘇聯空軍透過分析其空戰經驗和軍用飛機的發展趨勢,要求米格…29必須既能勝任機動格鬥,又能進行超視距空戰。
米格…29設計組的領導是羅斯蒂拉夫?阿波羅舍維奇?別里亞科夫,副手為A?A?丘曼奇延科、V?A?拉夫羅夫和M?R?沃登博格、阿納托里?A?別羅斯維特。別理亞科夫是著名設計師和院士,二戰期間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他早在1951年就獲得了國家級獎勵,在60年代任米格…23主設計師。另外還有14名副設計師。作家比爾?甘斯頓在其《俄羅斯飛機百科全書1875…1995》一書中,這樣描述了米格…29設計的特性:“升力型機身和大型機翼完整的以整體空氣動力學形式融合,兩個低於軸心的發動機配備有可調進氣口,能承受持續9G的機體結構,多模式脈衝多普勒雷達,全面的火控和電子戰系統,武器為機炮外加不少於六枚的空空導彈”。這些是對米格…29恰如其分的概括。此後米格…29的概念研究在空軍和各個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開始了。在蘇聯航空史中,有那麼多航空機構聯合起來進行一種飛機的整體規劃,這還是第一次。
1977年10月6日,在朱可夫斯基試飛中心,首席試飛員亞歷山大?V?費多托夫駕駛原型機進行了首飛。工作效率極高的美國偵察衛星於同月在這一西方稱為“拉曼斯科伊(Ramaneskoye)”的機場拍攝到了這一原型機,並暫命名“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