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的樹木。樹木種類非常多。包括了灌木和草地。
這種設計讓整個道路非常寬闊。
因為鐵路封閉,所以跨過鐵路的是一個個廊橋。這些廊橋居然長短不齊,有些是九曲橋。
這種設計有什麼用意嗎,難道只是為了好看?
由於到處都是開放的。
政府辦公的長廊裡,居然有一群老人坐在大樹下喝茶,茶還是政府工作人員給送上來的。幾個工作人員全然沒有辦公的嚴肅性,居然也陪著這幾個老人閒聊。
另外一邊,一個婦女拖兒帶女地央求這兩位工作人員什麼,
很快幾個工作人員從放滿了腳踏車的車棚裡騎了腳踏車出來,帶著這個婦女和孩子穿過綠地,從人行道上走了。
樓下的一個辦公室顯然剛剛散會,出來的居然有一個居民還有學生,一些十二三歲的學生出來後,還不回學校,又跑到另外一個辦公室裡去了。
沒有人阻攔,或者說大多數地方沒有人阻攔。
至少馬林到的這棟三層中國式古建築沒有學生來打擾。似乎學生和市民也知道這裡是不能來的。
整個政府都是這種“自由散漫”的狀態,政府佔地面積很大,可是辦公的人不多。一些工作人員成群結隊地騎著腳踏車走掉了。
不一會兒,馬林總算知道人行道傍邊的綠地是幹什麼用的了。那是給騎馬的人準備的。一隊騎著馬的學生模樣的人走來。除了人們騎著一匹馬以外,後面還跟著馱著東西的馬匹。
這些人都揹著槍支。
似乎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有槍,至少有一把小巧的勃朗寧手槍。
伍豪腰間就有一把。
跟著伍豪的警衛員除了手槍,腰間居然還有飛刀。只是小戰士好像丟了什麼一樣,會習慣性地摸一下左右臂。原來因為要迎接外賓,警衛處把他的自動步槍給收繳了。要知道,每個戰士的槍就像他們的生命和夥伴一樣。每天都要拆卸幾遍,擦幾遍,校驗過來才會安心。身邊突然沒了槍。小戰士怎麼都不舒服。
他已經跑去和警衛處的人說要了好幾次要保管好他的槍了。
跑去說的人不止他一個。弄得保管處的人煩不勝煩。(未完待續。。)
第四十四章 鄂中自治政府
會議室的門總算開了,不過張春和麗質還在迴廊裡和曾思敏說著什麼。出來的人本來都說著話,見到馬林都閉上了嘴。匆匆走了。難怪馬林聽不見裡面的聲音,原來在走廊裡面還有一個迴廊。
張春見到伍豪帶著一個馬林在外面,連忙和麗質迎接了出來。曾思敏只是和伍豪點了一下頭,走掉了。
“馬林先生,久仰久仰,”張春說的是流利的英語。
這讓馬林對這個年輕的官員有些驚訝。
“張先生,您的轄區建設得非常漂亮。”馬林被荊州城市規劃的大氣給震住了,同時這些來往的辦事人員的衣著打扮和傳說中落後的中國完全不同,雖然與西方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但絕不臃腫,反而輕便優雅,充滿了現代氣息。
張春流利的英語表明這裡絕對不是閉塞的地方。何況新民報的影響力聞名遐邇。
馬林沒有了傲氣,但是他還是認為張春搞這麼華麗的城市規劃,完全是為了個人享受,不知道消耗了多少民脂民膏,典型的資本主義思想。
雖然知道張春和周恩來都聽得懂英語,但是馬林還是等張太雷翻譯。
張太雷,帶著一雙眼鏡,很年輕,一臉好奇的樣子。
張春直接扔下了馬林,和張太雷握手:“你好,張春張為民,聽說你剛去俄國。”
張太雷知道張春有些生氣馬林高人一等的氣勢,故意為之。不過還是笑道:“張復。久仰。”他報的是學名,語氣也是以學生的態度。只是因為身份的原因,沒有說太多話。
張春知道馬林有些尷尬。有轉回來說:“鄂中自治政府才剛剛籌建,比較簡陋,不如我們去外聯部,哪裡條件好一些。”
外聯部設在居正巷的一個大商戶的宅院,也是張姓,不過和張居正沒有什麼關係。張居正的故居早就會與戰火,不過院子的旁邊與一個張公祠。表明這塊地方曾經是張居正的故居所在地。這條巷弄也叫居正巷。
這和大商戶現在搬到了沙洋,經營陶瓷生意。原來的宅院賣給了政府。因為正靠著東門的城門,所以成了外聯部的所在地。
居正巷也在拆遷。不過顯然是按照商業街來建設的,這裡實際上也是原來的商業街。建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