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毅挾持的百民巷的父老。
於是,百民巷各家族紛紛派人來接自己的家人,說革命軍為他們在潛江安排了居住地,並答應扶持開展自己的產業。
訊息慢慢傳過來,不僅讓張春再次感嘆李明毅的毒辣。因為他安排給李家和百民巷的所謂產業,就是直接奪取當地富商的。這就造成了外地人和本地人的紛爭。李明毅不僅不平息,還有意挑起。迫使分居在各地的百民巷各家族和原來李家的小家族匯聚在一起,人口戶數很快就和本地人達成平衡。潛江是湖匪的重災區,人口數本來就不多。所以李明毅算是挑中一個好位置。
李明毅在潛江徵夠了兵,也開拔攻打監利。此時劉英已經拿下了江陵和公安,一時之間,聲勢浩大。
張春在這些婦孺們離開時,按照很低的價格對他們的田產進行了收購。不過這些家族沒有要銀兩,而是要糧食。革命軍把糧食全部帶走了,百民巷和李家還好,當地富戶情況很慘,幾乎要斷頓了。潛江糧價飆升,所以就算張春是以低價購買了土地,但是糧食到了潛江卻能賣個好價錢,同時緩和李明毅故意製造的矛盾。百民巷大多都是官宦人家,聰明人不少,留在潛江主事的人正是鄧普。
不過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去潛江,留下來的有三十多戶,這些人大多是已經衰落,沒有什麼外援的家庭。而兩百多佃戶也留了下來。大李家灣在郭華的主持下,開始進行土地分配。
雲龍鎮,張春把這三十多戶有農田的人家召集起來,說衙門的賦役圖冊已經燒燬了,到縣城去問,也沒有了。所以需要重新勘測土地。已經走了的家庭的田畝現在歸張春,會按照張家的規矩給佃戶和僱農分配土地。因為這三十多戶人家的土地分散分佈,所以建議他們調換在一起,避免與佃戶們發生爭執。有幾戶人家擁有的土地還沒有現在張春分配給佃戶們的多,所以張春也答應補齊。
這三十多戶的人家雖說有田,但是也沒多到什麼地方去,最多的家庭一百多畝。他們的家人回來後,多多少少有些家底,置辦農具,修建房屋的銀子還是能夠籌集到的。
普通佃戶家中什麼也沒有,房屋和農具全部要張春提供。
除了這些人,還有就是接收的兩百多戶拖船埠一代的佃戶。雖然有些主家已經回來了,可是他們能夠在這裡分配土地,自然不願意回去。
所有的這些人,讓他們自己建造房屋,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家灣和綠源山的磚瓦廠重新升起了濃煙,隨著雁門口到新民鎮的道路修通,雁門口的水泥,仙女的鋼材也用牛車拉了過來。那裡大規模的生產不行,小型的生產能力已經具備了。
居民區建在學校的後面,統一的排水系統與下水道相連。水塔建在垃圾處理場的上游,用的是南河水。水泵是兵器局專門為水塔製造的。處理廠的沼氣發生站和發電裝置還在執行,供應衛生所和水塔夠了。其它地方不行,要等到城市系統逐漸完善後,發電量才能逐漸恢復。
居民區的這些房子張春也不是白送,郭華和曾思敏核算了成本價,富戶們直接拿銀兩買,佃戶們折算成糧食逐年償還。
除了居民區,新民鎮重新修建了警察局、鎮公所、財稅所,工商所。
以前的衙門被放棄了,自治董事會的房屋也全部拆除,恢復成綠地,和處理廠綠地連在一起。郭華她們到時候全部在鎮公所辦公。
以前的巡警隊,變成了警察學校。黃元平總算為巡警挽回了形象,在居民心中,警察和守備隊計程車兵一樣,都是英雄。只是這些警察經常和他們在一起,更加和顏悅色而已。
黃元平已經說了,今後的警察學校只從小學堂招收學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上新民農學院的中學,現在新民,雁門口,再加上白馬三個鄉鎮。警察學校再差,總不會沒有學生。
利民成衣廠以前的面積就夠大,只是裡面的裝置太落後,而且也有棉紡和印染車間。與前李村紡織廠重複。
所以把前李村的紡織廠也搬到了新民鎮。將棉紡、印染、成衣分開建設。利民成衣廠專門進行成衣生產。
兩個廠子的女工們也到前李村進行集中培訓,熟悉新的工藝流程。前李村的紡織廠改成完完全全的軍用被服廠,她們的生產工藝和裝置與洋人完全不同,更加符合中國的傳統。
其中防刺背心就是利用經過處理的紗線經過複雜的紡織工藝“編織”而成。多層結構,每一層絲線都不同,其中一層是拉細的銅絲和絲線纏繞在一起的。
這種背心在仙女剿匪中救了很多士兵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