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3 / 4)

小說:農業中華 作者:月寒

不會那麼及時。所以白馬的防守力量加強了。

沙洋成立了沙洋巡警學院,黃元平的校長。沙洋設了警察局,各個鎮都設了外出所。只是每個派出所人都很少,因為黃元平也不過培養了五百多名警察而已。好在目前學生和軍人在前線支撐著。

新民大學的中學分出去後,又在雁門口鎮和仙女鎮都建了中學。因為隨著各小學生的畢業高峰期的到來,一個小學就是三四百人畢業,新民三鎮就有近兩千人,新民中學已經裝不下中學和大學一起學習。

沙洋中學幾年後肯定也要擴建,不然應付不了上萬人的學生。所以後港也要建一所中學。

中學的學制延長一年。新民大學的招生標準再次提高。

蔡元培被這種全民教育弄得有些措手不及。他在考慮,開一些專科學校,讓考不上大學的孩子選擇自己的擇業方向,學習從業技能。

沙洋,現在的城鎮人口約五六千人,都是地主商戶搬過來的。

為了兌現軍政府的承諾,王仁彬在沈集規劃了一個石膏廠和水泥廠。

這裡的資源比雁門口要好一些,所以規模和相關產業鏈也儘量完備。環境組和化工組對水泥廠的石灰石膏利用、環境治理和花了不少時間,已經有一整套方法。

第八十一章 橋與石油

周湖規劃了一個造紙廠。雖然軍政府把整個周湖設為保護區,但是裡面的蘆葦生長面積非常大。而蘆葦是造紙的最佳原料。

周湖位於漢江的大麴字彎裡面;雲龍河在洪水季節,可以從王家集向周湖裡補水。不過後世開挖河道,圍湖造田,周湖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就消失了。而現在,張春非常珍惜這種自然環境。他要早早地劃定保護區。並把造紙廠設在周湖和王家集之間,這其實有利於環境的保護。因為經濟本身就基於環境。只是造紙的汙染需要解決。環境所和負責沼氣的微生物所接到了造紙廠的汙水處理專案高興壞了。

造紙廠帶來的就是印刷廠。兩個建在一起,正好在沙洋和新民中間,蔡元培已經盯上了這個計劃,他想設立新民報社和新民編書局。就缺印刷廠了。

現在學校用的都是油印教材,和很小的印刷機印刷少量的資料。

新民大學的圖書館裡還有大量的論文需要整理編印。沒有印刷廠讓他痛苦不堪。

除了印刷廠,還有包裝紙板廠等等。

這樣,周湖就會形成一個產業鏈。

沈集和周湖這兩個計劃讓沙洋的富商們非常興奮,只是張春的計劃都很大,他們全部的資金聯合起來都不夠。張春設立沙洋紙業公司,由合作銀行出資百分之五十一,其它商戶加起來百分之四十九;負責前期的建設工作和湖區的管理工作。

沙洋區域資源還是比較少,重要的是以後的漁業、油茶和棉桑產業。不過現在張春不想讓這些富戶插手過多。這兩個地方之所以建設規模都非常大,就是為了消耗這些人大部分的資金。

不過無論張春怎麼吸納富商們的資金,還是會有三成左右的資金走向商業。這是因為漢水的水路運輸不是雲龍河能夠比的。沙洋原來有兩家船行。現在合起來成為一家,並吸收了一部分外來資本,叫何氏船務,老闆叫何雲清。

何氏船務自己開始擴建碼頭,招募工人,購買船隻,弄得非常不錯。張春雖然心裡非常不舒服,但是也只有忍著。

然後就是各類商行,基本上都是衝著新民去的。因為新民的礦產品需求量非常大。而有一樣商品是新民目前自己不能生產的,那就是食鹽。商行控制了沙洋和新民全部的食鹽供應,張春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來解套。

合作銀行的資金現在和他們拼不起,就像副行長黃麗玲說的,只能利用,而不能對抗。

由於新民和沙洋之間隔著一條河,一條江,實際上交通也被船務公司把持。

“唉,這裡能修一座橋就好了。”

徐振鵬是送學生到後港後,和張春一起坐船渡過了漢水,又過雲龍河。徐振鵬看了一臉憂鬱的張春一眼。

“怎麼不是漢水上修橋?說這裡?”麗質笑道。

“漢水?那可是一個大航道,能過大船。修橋要是限制了船的航行,我是擔不起這個責任,子孫後代要罵人的呢。”張春嘆了口氣。

麗質則嘻嘻地笑。

“如果我們不要擴軍太多,鋼鐵廠和水泥廠還是能夠負擔得起修橋的任務的。”徐振鵬不忍心看著張春不高興的樣子。隨著年紀的增大,而張春又老是長不大的樣子,所以徐振鵬就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