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商業在中國已經和運輸和資訊系統結合在一起,不能分開。不能說消失,只能說商業的功能通入到這些系統裡面去了。
以經濟利益為主的商業現象從老區向外,次第增加。就是因為中間環節漏洞太多導致。雖然物價局在這些地區逐步增加了中間環節的成本價格。但是這是教育和人性問題,不是說你增加了費用他們就滿足了的。畢竟這些地區統一時間還短,再加強人員流動,也不是一兩年就改變了地區人口結構,基礎教育和建設的底子也沒有老區厚。所以教育和基礎建設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基石。沒有這個,很多事情都是空話。
湖北的這種變化,鄂西北林區要稍微慢一些。這讓一些稍微大一些的村落有了一種大家庭化的趨勢。這些三四十歲的人們組成的家庭,大多數只有不超過三個孩子,有些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些孩子都還沒有成年。
暗月的性質,不可能會讓家人來到這裡,家庭的勞動力有限。一些小型的家用裝置沒有問題,但是有一定體系的裝置就不可能家家戶戶都買齊備,所以形成了一個村落相互幫助與合作進行購置的現象。
但是在鄂中,有些家庭往往三代同堂,組成一個大家庭。他們擁有的土地面積也比較大,物產更加豐富,所以能夠基本滿足自給自足。
就算家庭中成員在研究所,政府部門或者異地工作。他們也會與其它鄰近家庭協作。
這讓原本就極為濃厚的家庭文化發生了很多有趣的變化。共同撫養子女,共同勞動的現象十分普遍。原本快要消失的互助社又興盛了起來。
“教育和基礎建設是基石,但是科學是推動力。”
張春笑著說:“暗月,不能只依靠比別人強悍的身體。”
陶晶不滿地說:“暗月哪有隻依靠身體,暗月需要比軍人更加多的頭腦。那些大頭兵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張春和麗質忍不住笑著說:“不管怎麼說吧,你剛才說的這些社會的問題實際上是社會進步時,老的生產關係和人際關係不適應新的環境而產生的矛盾。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矛盾會逐漸解決。當然也還是會出現新的矛盾。”
麗質說:“你不指望鹿群在森林裡生活。”
陶晶笑了。
“無論什麼時候,進化總是好事,森林在進化,裡面的物種也在進化。不能適應環境的自然淘汰。人類社會也是一樣,無論什麼時候,科學都需要不斷進步,人們的社會關係也會因此而調整。”
陶晶嘻嘻笑著說:“不調整也沒關係,鹿群不能在森林生活,就只能去草原呀。可能到澳洲那邊他還是先進分子呢。”
科學與教育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最主要的表現在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工具的改進直接導致生產結構的變化。先進的生產工具,讓很多家庭和個人能夠生產以前不能生產的生活必需品,讓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越來越廣泛。但是這一切都是基於人類對於自然界的認識的提高,很多東西你如果沒有接觸過,不去想如何利用,那麼相應的推動力就不存在。
中國以前的教育以文化教育為主,成天都是四書五經,講陰謀詭計,講人道王道。集中在對於人類社會的研究,而對於自然科學幾乎不涉及,導致宋朝以後,教育系統出來的人才可能分不清五穀雜糧,搞不懂這個自然界都有些什麼,能夠做些什麼。這種人長期把持朝政,是中國逐漸落後的根本原因。
中國曆次的社會進步都是因為外族入侵,因為戰爭的需要而被迫進行的。一場戰爭或者王朝更替之後,會有一段時間進行這些研究和發展,之後逐漸停滯甚至倒退,最後社會結構崩潰,然後再次被外族入侵,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儒家文化佔據統治地位後,雖然解決了族群穩定問題,但是也導致了民主內在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張春要做的就是竭力彌補這種不足,在教育體系中把自然科學提高了主要地位,並把社會科學也逐漸納入到自然科學範疇。因為按照系統論的理論,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甚至只是動物世界中很小的一部分。讓人類社會也是自然界物種關係中的一部分。
社會科學現在不僅只研究人類社會,也研究各物種組成的小型社會。你不能說猴群或者馬群,蟻群組成的社會就不是社會。一個基礎的微生物種群形成社會甚至是整個自然界的基礎。越是像人類社會這樣處於生物頂端的社會在整個自然界地位都是最弱的,而不是最強的。
也就是說,它隨時都可能被其它物種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