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可能會被滅亡。但是自然界卻不會。這就是張春在給學生們講解中西方文化時,說人類並不能拯救世界,而只能拯救自己的原因。
“他們不調整,不學習,不適應,被淘汰是必然的。你們可不能懶惰,因為你們是這個世界的守護者。”張春敲了陶晶的腦袋一下。
隨著暗月的人數增多,除了自己本身較為獨立以外,正在逐漸向國土、教育和科研系統延伸。而在毛石山的支援下,軍隊系統提高了徵兵標準,進一步精兵簡政,軍隊的偵查和情報系統已經與暗月合併,暗月有變成小社會的趨勢。(未完待續。。)
第一百一十五章 科學也有煩惱
葉彥雨是返回來的宇航員,最早的宇航員上去的都是技術人員。但是因為下來後,身體大多出現了問題。
無重力對於分子細胞層面的營養運輸通道的影響雖然小,可是不是沒有,累計起來,整個人體的迴圈系統就難免出現問題。骨骼和肌肉都有退化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才實驗使用重力艙,但是這種重力並不是真正的重力,而是離心力。讓重力艙旋轉還產生了電磁力,對整個空間站以及重力艙內部的人體產生的影響,和無重力相比,到底哪一個影響少。現在很難評估。
空間站正在自己執照新的電磁遮蔽艙體以解決這一問題。所以重力艙現在只是實驗性的。
從生物艙投入運用開始,上去的宇航員基本上都是從軍隊的暗月級高手中抽調。其中負責空間生命研究的就是從中央科學院生命研究院中的抽調的暗月研究員。葉彥雨就是最早上去的一個。
因為考慮到宇航員健康的原因,宇航局已經不允許在空間站長期值守,而是定期用返回艙返回。
新的穿梭機因為在風洞、荷載強度試驗和電腦模擬返回時發現了很多問題。原本宇航局要把原型機先升空看看,但是因為這次科學院年會上,把專案研究質量要求提高了,穿梭機的研製回到了基礎材料和發動機上。
返回艙與運載火箭雖然是目前成本最低的方案。但是總體上,這是大的浪費。現在空間站的問題就是維護以及維持運轉的費用太高了。補給運輸成了宇航局的日常任務。宇航局每天都在為怎樣減少運輸成本而進行專案研究,很多方案在這次年會都被否定了,
空間站在完成各艙體整合過程中,已經研製出了在地球上很難製造出來的奈米艙體材料,其強度在返回艙上已經得到驗證。太空艙最大的好處就是無重力,容易排列材料的結晶,甚至能夠完成結構非常複雜的多層結晶。地球上就非常困難,即使是能夠製造,所要的能源是個天文數字,同時成品率非常低。但是這是返回艙和太空艙材料。為了增加防護力。這種材料比較重,重新升空就很浪費。
為了節約成本,還需要輕型材料。
張春延緩了中央科學院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專案,要他們把精力集中在火箭技術上和材料技術上面。火箭技術是為了應用。而新型材料和奈米技術能夠進一步減輕發射成本。增加火箭推力。在同尺寸火箭下基礎上增加有效荷載。
在材料和製造工藝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新的衝壓發動機,助推火箭發動機等等專案。沒有這個基礎,貿然進行超越能力的科學研究會給國家帶來沉重的負擔。
生物技術也是一樣。將生物直接暴露在高輻射,無重力太空下的實驗也被取消了,專心做模擬生物環境的研究。而生物艙的實驗驗證了張春的一個推斷,那就是越是低階的生物,變異越快,個體死亡越快,但是種群越容易延續,它們用變異和繁殖來適應環境。越是高階的生物,生物體越複雜,變異影響到個體的時間越長,個體的存活時間和功能維持時間越長,但是種群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差,最終導致種群滅絕。
宇航員和返回艙帶回來的生物也證明生物在回到地球環境下,會根據環境重新適應過來,一些功能和能力恢復。但是這只是表面現象。一些低等生物從細胞結構和代謝系統產生了不可逆的變化,大量繁殖的後代不能存活。但是也不會全部死亡。透過繁殖,一些不可逆的基因片段在同種群中傳播。
葉彥雨就是帶了經過太空三代繁殖和地球三代繁殖後的一種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類。這種地衣被證明可以耐受極端環境,在基地氣候下,生長也比其它的地衣要快,在雲南甚至生長出了幾十厘米的植株。
但是這種地衣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退化,並衍生出其它一些帶有母本某些屬性的植株。在多物種的環境裡,這寫基因突變片段只是一個扔進大海的小石子會被很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