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龍斌陷入了沉思。
“文化,就是宋朝儒家理學化後,還講行知合一,還出了沈括和徐霞客,鄭和下西洋時所向無敵。中國的文化分為行和知兩部分,但是到了大清朝,所謂的學者也不過就是讀一點四書五經,寫一點八股文,就能夠當官發財。行和知都沒有了。四庫全書的編撰你們可以去看看,經史子集,科學只在子部佔很少一部分。最後演變成讀書就是為了當官發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是讀的都是些什麼東西?這樣的官員只能當皇帝的奴才。”
“所以不是中國文化的失敗,而只能說被閹割後的滿清文化失敗了。滿清晚期,漢人們眼看著自己國家羸弱不堪,開始反思。鴉片戰爭失敗了,但是也把漢人們打疼,從麻木不仁中醒過來,他們在思考為什麼。所以才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八國聯軍,真的是打敗了中國人?不是,是打敗了滿清,漢人們在冷眼看笑話。張之洞就要搞五省自保。就算是在這個時候中國依然是強大的,只是還沒有清醒過來。”
“是的,當時我們就是處於這麼一種狀態。”何龍斌到現在還是免不了自己的悲憤。
“中國的文化的精髓就在於吸取歷史的教訓,總結前人的經驗。幾千年了,從來都沒有間斷過。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句話還在新民大學,就是因為這句話,顧明先生,王自立先生,徐振鵬先生,王仁彬先生,後來蔡元培先生,梁啟超先生,詹天佑先生,一大批學者和科學家彙集到了新民大學。把科學和教育重新撿起來,把行和知重新撿起來,和調查和研究撿起來。把這些教給一年一年的學生。要讓整個民族都知道你是的榮光和慘痛,知道怎麼樣才能讓民族興旺,國家強盛,人民幸福。國家才走到了現在。就算你能夠否認國家對於社會進步的作用,也否認不了文化對於社會進步的決定作用。”
張春嘆了口氣:“西方沒有這種文化,他們是少數人的文化,是貴族文化,社會驅動就是靠資本和貴族,靠利益。人民處於愚昧之中。美國曾經強盛,因為猶太貴族和歐洲老貴族要在新大陸上建立一個符合他們的理想國。但是現在不行了,他們的精英要麼被我們幹掉了,要麼去了以色列。美國衰退了兩百年,正在回到當初剛剛殖民的牛仔時代。可是我們不同。就算是我們這些人全死了,我們已經把我們的經驗教訓傳授給了孩子們。未來是孩子們的,他們比我們更加知道怎樣才能讓國家和社會進步。”
“只要中國文化不消失,這種社會進步的驅動力就永遠在。中國人已經學會了怎樣和人相處,和環境相處。利益並不是發展的唯一條件。甚至連主要條件都不是。需求才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需求才是。”張春總結道。(未完待續。。)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中國的口岸開放
何龍斌去了哈薩克省,因為那裡的環境比較適合他,他也主動要求去哪裡
國內的發展速度太快,他已經有些跟不上了。
大部分回來的人都選擇了去這些邊境地區。東西兩線的身份都開了一些口岸。中國的這些口岸就是再小,和蘇聯、印度美國的邊境城市還是要大一些,畢竟這些地方都是高速鐵路的末端,銀行、酒店、醫院、學校、大型貨場和賣場,車站,各類加工廠,沼氣發生站和發電廠,汙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所有的這些設施都非常先進。
這些城市和西方的城市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一排排的電線杆。電力都是採用地下電纜輸送。有專門的地下通道提供檢修。交通系統絕大部分採用了大型的熱核電池組。因為中國的交通系統都修建在山區,所以這些核電設施幾乎都建設在山洞裡,和軍事設施是在一起的。那裡還有直升機和殲擊機機庫。
城市裡幾乎沒有什麼霓虹燈和廣告牌。街上街燈是有的,但是亮的時間很短。夜晚是動物們的,中國的城市綠地很多,絕大多數都是開放的。人和動物可以隨便走。
但是如果說這樣的城市能夠胡作非為那就錯了,在夜晚到中國,你得有遇見老虎和獵豹、狼群襲擊的心理準備。
而如果這些你都不怕,下一步面對的就是巡夜的警察。這些警察可不是在街上大搖大擺地走,而是不知道隱藏在什麼地方偷偷地觀察。
中國人能夠在夜晚出來的。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警察們大多數都認識。但是陌生人進入,那就是會面臨詢問,如果你要幹壞事,面臨的是襲擊而不是勸阻。
這就是看起來溫文爾雅的中國人霸道的地方。
從口岸辦理臨時身份證件,在規定的時間內,你可以搭乘列車前往中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