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2 / 4)

,青春藝術式的,芝加哥式的,羅馬式的,幾經滄桑而不毀。

“先生,我這個車子,你要快,用腳踩一踩踏板,我就會快,你要慢慢地看,吃吃瓜子,看看風景,我就慢慢地踏。從前地小姐,都是這樣子的,把腳蹺個二郎腿,坐相好看得不得了。街上的人也看你們,好像是看風景。”中年車伕說道。

吳銘饒有興趣地看著周圍的景觀,隨口說道:“那你就慢慢地騎吧,我覺得挺有趣地。”

“要是到了晚上,景色會更漂亮。”中年車伕有些炫耀地說道:“一棟棟大樓的燈全點上,那,那可真是一座不夜城。”他貧乏地詞彙實在描繪不出夜上海的美麗。

“聽你說話,你不是上海人哪!”吳銘問道。

“是的,我是從華北逃難過來的。”中年車伕用發黃的毛巾擦了擦汗,“這一晃到上海也兩年多了。”

“在上海,生活還過得去吧?”吳銘問道。

“勉強餬口吧!”車伕苦笑了一下,“窮人到哪都是一樣,上海是享樂的地方,有鈔票才過得快活。先生是海外回來的富人,要小心一些,這裡流氓癟三太多了,亂得很。”

“謝謝,我知道了。”吳銘淡淡地答道。

“砰”,不遠處傳來了槍聲,車伕見怪不怪地緊蹬了幾下車子,對吳銘說道:“現在和日本人打得狠,這白天還算太平的。”

吳銘笑了笑,將身子向後一靠,悠閒地微閉上了眼睛。這也算太平,整一個東方薩拉熱窩嗎,不過,我喜歡。也只有在這種亂局下,自己還能夠亂中取勝,大顯身手。各方勢力角逐下,自己反倒會不引人注目。

在上海繁華的南京路黃河路拐角,聳立著一座於1934年建成的聞名中外的24層高樓,那就是當年被稱為遠東第一高樓的國際飯店。它曾經是上海的象徵,上海的驕傲。她保持“遠東第一高樓”記錄三十年、保持上海最高建築記錄五十年。

20世紀30年代,中國人能建造遠東最高大廈,自辦一流水平的大飯店,並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很不容易。飯店對面便是十里洋場和跑馬廳,當時站在飯店頂層,整個上海景物盡收眼底,可以看見浦江蜿蜒如帶;吳淞龍華風光雲煙,遙遙可望,甚至崑山佘山,也依稀可辨。

吳銘來到上海,誰也沒找,直接下榻在這座聞名國內外的大飯店內,領略一下大上海的風光。再有一個目的就是他不想讓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事情,與萬墨林見面,或者與軍統聯絡員聯絡,他準備先在上海灘落腳之後再說。

第二卷 颯沓千里不留行 第40章 重逢

在香港與杜月笙談事情的時候,吳銘便請他介紹幾位在上海身分比較單純的老實朋友,既和青幫聯絡不大,又和其他勢力沒有過深的牽扯。杜月笙對此很是贊同,便把他的一個同鄉,在公共租界裡開個小店的馬祥生介紹給了吳銘,並且親筆寫了一封信。

也虧了吳銘到得比較快,這個馬祥生是個膽小謹慎的人,現在時局混亂,他那幾個店鋪又生意慘淡,便決定全家遷到美國投靠親戚,手續都已辦妥,就等著把店盤出,房子賣掉了。正好吳銘不僅需要一個落腳點,如果有個職業掩護就更好了,便決定把一間小雜貨店和馬祥生住的房子統統買下,錢不夠就只好讓馬祥生順道到趟香港,由杜老闆給墊上了。看在杜月笙的面子上,馬祥生倒是很痛快便答應下來,並再三說明,此房也是藉助於杜先生才能夠買下來。馬祥生交待了一下雜貨店裡的兩個小夥計,又讓自己的一個上海親戚繼續將剩下的店鋪變為現錢再與他到美國會合。全家買了船票,不過兩、三天便離開了上海。

馬祥生的住宅是上海最具特色的石庫門房屋。它起源於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擁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圍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徵,但不再講究雕刻,而是追求簡約,多進改為單進。中西合璧的石庫門住宅應運而生。。。這種建築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樣,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這種建築因此得名“石庫門”。

房子一進門是一個橫長的天井。兩側是左右廂房。正對面是長窗落地地客堂間。客堂寬約四米,深約六米,為會客、宴請之處。客堂兩側為次間,後面有通往二層樓的木扶梯,再往後是後天井,其進深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後天井後面為單層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廚房、雜屋和儲藏室。整座住宅前後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圍牆、廂房山牆組成,正中即為“石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