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純的問題,打下了基礎。
第十一章和平之光的再現
35.馬歇爾緊急使華
國共談判宣告中斷後,兩黨衝突愈演愈烈,內戰危機日益嚴重。蔣介石的獨裁內戰政策激起了中國社會各界的普遍反對,一時間反戰運動勃然興起。
中國的內戰危機也引起了大洋彼岸的美國人的嚴重關注。解放區軍民自衛反擊戰的勝利和國統區人民反戰運動的掀起,證明以赫爾利為代表的美國公開扶蔣反共的政策走進了死衚衕。中國局勢的糜爛使白宮的決策者們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國民黨“絕對沒有能力用軍事手段鎮壓共產黨”,若蔣介石發動內戰,其結果“可能導致共產黨控制全中國”。這是充滿商業頭腦的美國人所無論如何不願見到的,因為在二戰期間,他們在蔣介石身上傾人了太多的感情投資,押上了太多的物質賭注,一旦共產黨控制中國,他們所做的一切將付諸東流。但由於當時美國全球戰略的重點在歐洲,為國力民心所限,它又不可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直接幫助蔣介石打內戰;再說,出於維持其與蘇聯在中國問題上所達成的妥協而考慮,它也不希望蔣介石這時就一意孤行地發動大規模內戰。因此,美國政府不能不調整其助蔣內戰的對華政策,而代之以較為溫和的調處手段。11月27日,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宣佈辭職,在一片譴責聲中“咆哮而去”。隨後,美國前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被任命為總統特使,前往中國調處國共矛盾。
中國是二次大戰戰後,蘇美兩國注視的重點地區。儘管美國一直在直接插手國共矛盾問題,但在重大涉及外交的問題上,還須徵得斯大林的認可。為此,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2月15日就對華政策發表宣告,認為一個紊亂的、分裂的中國,將是一種危及世界穩定與和平的力量,希望中國停止武裝衝突,協商解決內部分歧,擴大政府基礎,推進民主改革,用和平之方式實現中國的統一,同時,保證美國不會使用軍事幹涉的方式左右中國任何內爭的發展。隨後,蘇美英三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議,專門討論了遠東局勢。其間,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遊說蘇聯外長莫洛托夫。他說:“馬歇爾將軍試圖說服蔣介石與共產黨達成一項專門的協定,使之成為避免大規模內戰和實現中國統一的最佳途徑。”莫洛托夫答曰:“美國處於瞭解蔣介石政府的意圖和計劃的最佳地位上。惟一的問題是,蔣介石是否確實希望解決其內部問題。”當貝爾納斯會見斯大林時,斯大林明確表示:“如果有什麼人能解決中國的這個形勢的話,那就是馬歇爾將軍。馬歇爾是僅有的幾個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人中的一個。”既然美蘇兩國在馬歇爾使華問題上達成了共識,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在中國問題上也就很快形成了協議。12月27日,三國外長髮表會議公報,一致認為“必須在國民政府之下建立一個團結而民主的中國,必須由民主分子廣泛參加國民政府的所有一切部門,而且必須停止內爭”,並重申恪守“不干涉中國內政的政策”。馬歇爾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赴華,一時被視為三大國贊助中國和平統一的政策的化身。
馬歇爾是12月15日,由華盛頓乘坐一架美國軍空軍“霸王”號巨型運輸機離開美國的。
可以認為馬歇爾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是二次大戰中馳名全球的美國傑出的軍人。馬氏早年畢業於弗克尼亞軍事學院,一次大戰中,在菲律賓服役。1932年時,已滿52歲的馬歇爾只不過是一箇中校。然而時勢造英雄,到了1939年歐戰爆發時,他竟然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領臨時上將和永久少將軍銜。1941年12月後,馬歇爾成為羅斯福總統的主要軍事助手和主持美國聯合參謀總部工作的陸軍參謀長,他此時出席過歷次首腦會議,參與作出各盟國重大決策,組織和領導了二次大戰的歷次重大戰役,為結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4年12月,馬氏晉升為五星上將。恰巧馬歇爾的姓與英語“元帥”一詞諧音,而五星上將往往被人們視為一種相等於元帥的軍銜,所以他又被人們尊稱為馬歇爾元帥或馬帥。
當美國國會準備透過授予他美國陸軍元帥這一頭銜的時候,馬歇爾自己卻不同意,他公開指出的理由很有趣,這個理由是:如果今後把他稱作馬歇爾元帥,聽起來叫人彆扭。然而,馬歇爾的海量更加得到大家讚賞。至此他在軍隊內的地位達到了頂峰。
更加受人讚揚的是,1945年8 月20日,二次大戰結束沒幾天,馬帥就向杜魯門寫了辭職書。人們驚呆了,這位天才全球戰略家,竟然不幹了。而馬帥自己則說,他無意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