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在清代,人們最重視的是有紅寶石的頂子。這可是最寶貴的東西,身份和尊嚴的象徵。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鴿血紅寶石僅11克,如果當時有的官員頭上有了5克的這種寶石,也就尊貴得不得了了。

“清沿明制”,滿族統治者不僅沿襲了明代典章制度,而且進一步完善了它。清朝君臣的補服,上至皇帝,下至未入流小官皆用石青色,沒有花紋,其王、文武官員的品級由所綴補子來區別。補子分圓補和方補。皇帝、皇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皆為圓補。皇帝、皇子、親王、郡王用四團(圓補),分別置於兩肩及前後胸。貝勒、貝子用兩團,置於前後胸。皇家宗室的補服和補子,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定做進貢的,盡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用料講究,做工精細。而官員的補服和補子呢,則由本人按典章制度自備。清代各地都有專賣補子的店鋪,這樣就自然會出現同品級官員的補子由於做工不一而不盡相同的現象。

乾隆年間,八旗都統金簡官至武二品兼文二品戶部侍郎。他認為二者同尊,於是獨出心裁地在其補子上的獅子尾端加繡小錦雞一隻。乾隆皇帝聞之大怒說:“章服乃國家大典,豈容任意兒戲!”結果金簡受到了申斥,並令其按制度改正。由此可見中國曆代官職的等級森嚴。給你個什麼官,就要按什麼官標準辦事,不可隨便逾越。

中國人多以先賢為自豪,連南懷謹寫的書裡也有這樣的觀點,上輩什麼命下輩也會什麼命。可見在一個等級制度固化的社會里,人的命運的確具有遺傳性。在封建社會之所以流傳著那麼多的宿命論,就是因為封建等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命運。除非打破封建等級制,才能贏來人民身份的自由變換。

我不惜筆墨,寫了這麼多歷史統治階級的事情,說到底是為了對照今天的社會。看看清王朝倒臺9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社會還殘留了多少封建意識。令人奇怪的是,革命勝利已經50多年了,當前社會仍然是個封建主義大肆氾濫的社會,封建主義的歷史糟粕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抬頭之勢。反封建仍然是當今中國重要的任務。研究國民待遇說到底都是為了反封建,反對這個把人拉開距離的不平等制度。但是,直到今天,有人仍然對等級制、奴才文化津津樂道,情有獨衷。這種現象在計劃經濟下還有存在的土壤,但在進入市場經濟之後,就與市場精神格格不入了。再按這種思想觀念去行事,一是容易出現更不平等的事情,二是要遭到社會強烈的反抗。《大宅門》播出後遭到社會輿論無情地批判就是一例。

《北京晚報》在2001年5月30日曾用了一整版的篇幅來評論《大宅門》這部電視連續劇。這些文章反映了當前社會反封建的心情和意識。北京電影學院的副教授郝建一針見血地指出大宅門是價值觀的陷阱,生活觀的陷阱。他在文章中寫道:“該劇表現出來的價值觀是一切都是服從。這種服從從包括對皇權意識的順從和依附意識,充斥著奴性的氣息,確切地說是對皇權的再生產。它體現的價值觀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價值觀呢?說穿了就是皇權價值觀、貴族價值觀。據說該劇收視率很高,而且讚賞的聲音也很多,我認為這是一種迷失。對於我們來說,反封建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電視文字提供給我們的鏡頭不是對舊世貴族生活的審視和批判,而是充滿著玩味的心態,甚至還帶著崇拜和懷舊的心理。這種心態對於當下來說是很可怕的,也是很危險的。總的來說,它充滿了腐朽的氣息,審美趣味嚴重偏差。”

法制日報的高階記者王乾榮這樣評論說:“白家與皇家的複雜糾葛,與三教九流的勾心鬥角,全是透過走門子、找靠山、耍權術甚至大肆行賄來擺平的,完成看不到奮鬥和抗爭,看不到民族資本家駕馭複雜局勢的智慧與謀略。這樣一座大宅門是腐朽糜爛的,是蠅營狗苟的,是沒頭沒腦自我沉溺的。”

一位網友對《大宅門》的批評是:“我看《大宅門》最主要的問題,在於郭寶昌對大宅門的生活充滿了眷戀和讚美。大宅門裡的奴才,無一不對白家感恩戴德。正如魯迅所言,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歎、撫摩、陶醉,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郭寶昌讚美香秀可以從一個下人變為白家的正房,這樣的生活正是郭導一生懷念嚮往的啊!哪有半點民族資產階級的進步性? 整個一曲封建家族的讚歌。”

另一個網友批判說:“所謂老北京味兒,很大一部分是旗人文化的薰染,是一種相對落後、愚昧的文化滋生的產物。清朝的統治導致中國閉關自守,在文化上也是對中華文明的一次大摧殘。今天的年輕人不喜歡看《大宅門》,甚至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