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土地承載力是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生長的綠色植物所能養活的人口數量,例如降雨量只有150毫米的地區,按聯合國沙漠化會議確定的標準,每平方公里只能生存7…20人,但我國這類地區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110人,大大超過了國際界定的臨界值。如此眾多的人口在如此貧瘠的土地上日益“蠶食”,只能造成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北京電視臺最近播放了對內蒙受災地區的採訪,科爾沁草原上的牧民指著沙化的土地說,這裡兩年前還長著一尺多高的草,由於去年大旱,土地轉眼就退化成這個樣子。生態環境就是如此脆弱,但在盲目的經濟發展追求中,人們嚴重地忽略了這一點。

今天中國還有多少適宜人類生存的空間?全國土地管理部門動員200多萬人,耗資十幾億元,歷時近20年,去年首次查清了全國土地資源的情況:截止到1996年10月31日,我國有耕 地19。51億畝,園地1。5億畝,林地34。14億畝,牧草地39。91億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3。61億畝,交通用地0。82億畝,其餘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現在,我們將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建築用地和交通用地的總面積加起來,得到的數字是99。5億畝,用每平方公里1500畝來計算,共計663萬平方公里。如果拋去因地面起伏所增加的面積,平面面積可能只有600多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適宜中國人基本生存的國土面積只有6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另外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上無法居住和生存。這部分土地是原始荒漠及徹底荒漠化的國土,如冰川、石山、高寒荒漠、沙漠、戈壁等,它們的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3。

在這66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嚴重水土流失、正在走向荒漠化的國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約佔這部分土地面積的1/2。因此,目前真正適宜中國人生存的條件較好的國土,大約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9%。

半個世紀來,荒漠化及嚴重水土流失地區的面積各增加了約一倍半,中國等於丟失了大約200多萬平方公里可以生存的空間。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是多大的一片面積啊!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就不斷地反對外國侵略,致使今天寸土都沒有丟失。八年抗戰趕走了日本鬼子,收復了東北三省。最近幾年,把最後的兩塊租界地香港和澳門也都收回來了。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前赴後繼,英勇戰鬥,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反抗殖民侵略,保家衛國,保持領土主權完整。但是,建國之後,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我們自己卻拱手將這麼大的一片土地讓給了沙漠和冷酷的荒漠化。我們在與人鬥時,卻忽視了與自然鬥。沒有意識到人類自身和荒漠化才是最兇惡的敵人,比外部帝國主義還要兇殘百倍。鴉片戰爭之前與俄國簽定的尼布楚、愛輝等等條約割給俄國的那幾片土地也不過就是300多萬平方公里。可見自然界的破壞力量有多麼強大。這個對手是多麼值得警惕!

但是,等我們覺醒時已有點太晚了。50年間,人口增加了一倍多,今天中國人的人均有效生存空間已被壓縮為建國之初的大約三分之一。這就是當今我們中國的國土資源現狀。這就是我們只注意與人鬥、忽視與自然斗的慘重代價。50年來,我們沒有被外國帝國主義所驅趕,卻每每被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而驅趕。去年新華社發表題目為“我國土地資源破壞嚴重”的文章,“破壞”兩個字準確地概括了建國後50年來的實踐。

土地問題,是人類生存的最根本問題。自古以來,世界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大多數與土地爭奪有關。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近代革命,沒有一次不與土地問題相連。“均田地”成了中國社會政治變更的核心內容。巴以戰爭歷時50多年未能平息,而歷史上的一些土地戰爭經常延續幾百年。不把握住這樣的歷史主線就很可能看不清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社會動盪和動亂皆由土地問題引發。因此,今天關注土地問題和生存空間問題,應當是中國經濟界、政治界、社會學界的重要任務。

中國很多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說到底是個人類活動的問題。從歷史上看,由於人類的生存開發活動,西部生態不斷惡化,導致中國人口不斷向東南方向移動。一百多年前,美國耶魯大學一名經濟學和歷史學教授就提出了人口重心及其移動的理論。前些年,我國有學者對中國的情況作了研究,發現中國的人口重心點一直以年均0。43公里的速度向東南作直線運動,經過了長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