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4 / 4)

一千四百年的漫長跋涉,已從黃河中游轉移到長江下游附近。在這期間,由於明朝遷都北京、清末開發新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定都北京、50年代後實行戶籍制度、以及後來的“三線建設”等國家干預因素,中國人口重心又向西北方向作微小幅度回彈。

早在解放前就有學者發現,從黑龍江省的愛輝到雲南省的騰衝劃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直線,把中國分為兩半,西北面積為全國64%,人口僅佔5。6%;東南面積為36%,人口卻佔94。4%。今天東南人口的比例據說已上升到95%以上。文明重心向東南方向傾斜。近半世紀來,中國人口重心點始終在東南靠海的一個地域徘徊。因此有人說,漢文明正在逃離它的發祥地。為什麼要逃離呢?當然是生存環境即自然環境所致。

隨著西部地區的沙漠化和生態惡化,華北地區正在成為“被風沙驅趕的地區”。2000年沙塵暴12次光臨北京,而今年春,沙塵暴出現更加頻繁的勢頭。步沙塵之後的將是環境災民或貧困人口。以勞工輸出大省四川為例,20年來,每年湧往東南沿海省份的打工民工都在1000多萬。打工潮高峰時期,全省勞力約有1/3外出。這種勢頭至今仍在延續。如果戶籍管制進一步鬆動,中國將出現更大的人口重心東移現象。

在中國科學院《1999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有這樣一條資訊:中國人每年搬動的土石方數量是世界人均值的1。4倍。中國的人類活動具有明顯的破壞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33。5倍。這條資訊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那就是反映出中國人生存空間的狹小,只好透過改造自然、改造國土來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相比起來,世界其他任何國家可能都沒有象中國這樣如此需要“人造”生存空間。

這些年我一再寫文章說,今後哪種商品的價格都可能由於技術進步而降價,唯獨土地價格只會漲不會降,這是因為國情決定了土地是中國唯一的稀缺資源。建國50年來,我認為中國在各項工作中最大的失誤在國土資源保護方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