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必然大敗而歸,又因中**隊兵力少於北胡兵馬,因此躊躇滿志,意欲在草原打敗中**隊,為上次大敗復仇。
經過幾次交戰,徹裡吉等大失所望,中國輕騎兵在劫掠草原胡民畜群之後,每位士兵平均擁有戰馬三匹以上,其機動性和行軍速度大增,與北胡小股部隊交鋒,每次皆佔盡上風。中國騎兵強駑射程比北胡弓箭射程遠出許多,也是一個極大的優點。
徹裡吉吃了幾次大虧,最初以為中**隊每次都是以多擊少,因此連戰連勝,等到他率領主力兵馬截擊中國輕騎兵之時,才發現中國騎兵精銳無比,將北胡騎兵的精華施展得淋漓盡致。
金旋這次北胡作戰的戰略,學習繼承了中國近代游擊戰和成吉思汗的馬戰精華,兩者結合運用,起到的效果足以讓在馬背上長大的北胡士兵吃驚。
中**隊四路騎兵分路侵襲,所過之處劫掠一空,北胡各部為了應付中**隊入侵,男丁大多隨軍,因此各部落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中**隊所到之處,除了對男丁不擇手段,殘酷無情,對婦女兒童卻秋毫無犯,只不過劫掠財產以為軍用,又勸婦孺去中國北方邊郡安居。
第一百七十回 馬上英雄(二)
中**隊神出鬼沒,半年間將北胡王庭以南地區部落幾乎全部劫掠一空,這些部落無奈之下,有的北上投靠其他部落,有的西上投奔西域各國,有的南下投奔中國。西上、南下部落胡民遷移之後,往往通知本部落男丁,因此北胡士兵受此影響,逃歸本部落之人越來越多,北胡兵馬因此兵勢漸弱。
隨著部分部落北上,未遭劫掠的部落頓時覺得負擔大增,供給大軍的糧草出現危機,徹裡吉無奈之下,只好求助於西域的烏孫與龜茲兩國。
烏孫、龜茲在西域雖是大國,但是國力畢竟有限,北胡頓時陷入經濟危機。面對著如此窘境,徹裡吉再次召集眾人商議,研究如何度過本次危機。迷當大王率先發言,道:“中國侵入我境兵力不過二十餘萬,因為草原幅面廣闊,其分兵攻擊,避實就虛,致使我主力隨於其軍身後,疲於應付,我意應該對其一路兵馬完成戰略包圍,誘使其友軍前來增援,最終與其決戰於草原之上。否則按照此種狀況,倘若中國騎軍襲擾北方諸部落,恐怕大軍將陷入糧草斷絕的境地。”
柯比龍亦道:“中**隊好像泥鰍一般,可望而不可及,我軍隨於其軍身後,眼睜睜的看著中國士兵劫掠各部落財產,而無能為力,我意出兵中國北部重鎮洛陽,迫使中國與我軍決戰。”
柯比龍話音剛落,徹裡吉與北也當也隨即附合,只有迷當大王道:“我軍設計與中**隊決戰於草原之上,中**隊沒有城池保護,又沒有其餘部隊支援,我軍取勝機率將會提高,倘若攻擊中國重鎮,以我軍之短攻擊彼軍之長,必然不利。”
徹裡吉聞言,覺得迷當大王所言也甚有理,正在此時,親兵速來報告,道:“中國輕騎兵軍團兵分四路,迅速攻擊我國北方各部落,如今進展快速,各部落紛紛告急。”
正是怕什麼來什麼,徹裡吉等聞言互視一眼,知道若不盡快與中**隊決戰,恐怕明年此時,北胡糧草皆絕,不戰而敗。北也當道:“中國四路兵馬侵襲我軍後方,其間必有空隙,空隙之處只有甘寧部八萬兵馬守護要路,倘若我軍對此路兵完成戰略包圍,甘寧部事急必然告急,其餘兵馬前來支援之時,我軍伺機決戰,可獲大勝。”
徹裡吉等見此言有理,定下方案,北胡主力分為五路,對甘寧部開始實施戰略包圍。徹裡吉重兵分為兩路,切斷甘寧部後路,柯比龍、迷當大王、北也當各領土完整一路兵馬,從北、東、西三個方向往內收縮。
中**隊向來重視情報工作,徹裡吉大軍剛剛起動,早有細作報往甘寧處,甘寧聞訊,召集段飛虎、段達兩將商議。段飛虎道:“我軍勢弱,陷入重圍後必然寡不敵眾,不若趁北胡尚未合圍之時,突然南下撤到邊郡,與姜維部藉助郡城共同防守。”
甘寧搖頭道:“我軍雖然訓練時日雖短,但是所配馬匹皆為良馬,行軍速度並不劣於北胡士兵。我意欲向西撤離,吸引其主力西上,然後通知馬超部大軍迅速攻打北胡部落和王庭,北胡畜群、糧草若是皆為我所奪,經濟命脈崩潰,將會不戰而敗。西路胡軍為柯比龍部下,馬匹缺少,人員不整,行軍速度不如我軍,我軍從西北方向穿過柯比龍與迷當大王兩軍空隙,引誘北胡主力往西北方向移動,若即若離,必然建得奇功。不過此次任務艱鉅,若是控制不好,一旦被敵人纏上,我軍有全軍覆滅之危。我意如此,若是兩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