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2 / 4)

小說:穿越三國之黃梁三國 作者:

另一半兵馬養精蓄銳,聯軍兵力稍疲之時,元為指揮全部兵馬猛然殺上。聯軍已經習慣元為軍隊的攻擊力量,面對猛然倍增兵力,不由猝不及防,一戰而潰。

元為一戰成名,趁勢兼併許多部落,只有安尼樂、印泰、見渾三大部落拒不投降。三大部落共有精兵三十萬,元為盤算良久,以為三大部落均與中國臨界,正好可以作為與中國的緩衝地帶,因此派人與三大部落談判,最終在仰義城盟誓。三大部落自此奉元為為王,但是三大部落轄區自治,不受元為管理。

元為建立安南國,以仰義為王都,將安南設為十郡,其中安尼樂郡、印泰、見渾三郡為三大部落勢力範圍,其餘七郡由元為派遣子弟,前去管理軍政等事務。

安南國百姓向來以遊獵、採集為生,因為其地多有森林,不缺衣食,百姓毫無進取之心。元為在各郡平原處劃割地塊,推廣農耕,又在各郡建立郡城,建立各類商鋪,學習中國郡城設定。

經過幾年苦心經營,安南國國力大增,因為安南東、南兩面皆是大海,北面是強大的中國,元為逐漸向西拓展,直至與天竺接界,疆土極為遼闊。

中國佔領東倭之後,安南首當其衝成為戰略目標,藉口中國商人在安南待遇不公,集結大軍兵分三路,集結雲南東郡、廬陵、夷州三郡,共九十萬大軍,準備攻打安南。

金旋命令諸葛亮坐鎮廬陵,全面指揮三路大軍。諸葛亮帶領趙雲、荀攸等迅速到位,調整各路兵將。以周瑜為東路軍主帥,統領甘寧部十萬精兵,二十萬東倭降兵,從海路沿夷州南下,從海路攻擊安南沿海邊郡見渾郡;由馬超為中路軍主帥,賈詡為軍師,統領龐德、嚴顏、張合等將,率領大軍三十萬,從廬陵南下,進攻印泰郡;由姜維為西路軍主帥,統領李嚴、程普、韓當、全琮等將,統領大軍三十萬,從雲南東郡南下,攻打安尼樂郡。三路大軍約期而行,同時攻入安國境內。

元為在中國亦安排有許多細作,因此中國大軍集結南線邊境,就開始部署應對兵力。因為安尼樂郡、印泰郡、見渾郡三郡不屬元為直接管轄,因此將合國精兵六十萬,皆集於三郡南邊邊境之處。

見渾郡率先遭到攻擊,周瑜駐紮在夷州,距離見渾郡極近,而且水路暢通,沒有中路軍、南路軍雨林山道阻礙,因此在元為尚未派出援兵之時,三十萬大軍已經攻入見渾港,控制住沿海要地。

見渾部落首領渾彈才能平庸,起初聞知周瑜欲來進攻,派人飛報元為。元為欲要派兵前來護城,渾彈又擔心被元為趁勢奪去其軍政權力,回絕元為。元為無奈,不好強行派兵進入城內,只得派兵駐紮在見渾郡邊境,以便可以迅速支援。

周瑜不知渾彈拒絕援軍入城,打探到見渾南部駐有重兵,還以為元為有什麼陰謀,待到打探明白,自然喜出望外。只留下兩萬水師看護船隻,其餘兵馬迅速殺往見渾郡城。

渾彈聞知中國兵馬氣勢洶洶,慌了手腳,連忙派人往南方元為軍營,請求支援。元為此路兵馬為其侄元飛江統領,手下共有十五萬兵馬,得到訊息後,大軍迅速北上。

周瑜統領部下速戰速決,大軍在援軍尚未到達之際,早已經用炸藥轟開城牆,將見渾守軍反圍於城內。周瑜部下水師都是東倭降兵,因為訓練許多時日,戰鬥力大幅攀升,又有甘寧部下十萬精兵為後盾,因此戰狀非常順利,未到二個時辰,已經結束戰鬥。

渾彈見中國兵馬入城,扔下城中兵馬,統領萬餘親兵開城門南逃,餘軍降者三萬,戰死者四萬餘,逃出郡城者合計不足二萬。周瑜部下東倭兵也損傷近萬餘,周瑜收編降兵,以甘寧部為前軍,在見渾城下列陣,準備迎擊元飛江部。

元飛江以前在中國學校就讀,見識自然與渾彈等人不同,統領兵馬來到半途,正逢渾彈統領敗兵急急逃到此處,元飛江就地紮營,收攏逐漸逃到此處的敗兵。因為中國兵勢浩大,元飛江命人仔細打探周瑜兵馬虛實,盤算良久,意欲趁虛襲擊水師船隊,因為部下大多不習水性,所以作罷。元飛江在此紮營兩日,不敢北上恢復見渾,統領兵馬南撤,至越陽郡駐守。

周瑜休整兵馬幾日,因為越陽郡也臨近大海,因此兵分兩路,棄去郡城,自率水師二十二萬從海路南下,甘寧部十萬精兵從陸路進發,約期攻打越陽郡。

周瑜部推進過快,手下兵馬又多,讓元為大為被動。元為無奈下儘量將後郡守兵派往北線防守,分出十萬精兵援救越陽郡城,越陽城中兵力將近三十萬。

周瑜部探知訊息,讓甘寧部赴海邊上船,大軍三十萬繼續南下,趁安南南方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