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3 / 4)

小說:晚清七十年 作者:童舟

該學學我們的好東西了!」

杜子之言,深得我心。杜教授為今日華裔最突出的「五四後」的學者和思想家。非一般保守的所謂「國學大師」所可同日而語。——這也是「現代化」和「超西化」(post…Western),與「僵化」和「基本主義者」(fundamentalists)之別也。

長話短說。我們有個兩千年不變的文化定型。但是這個「定型」在鴉片戰爭後,維持不下去了。它要「轉型」。轉型從「變」開始。它從「千年不變」,忽然地弄得「十年一變」。連變二十變。窮則變、變則通。變它兩百年,變出一個新的「定型」來。然後它又可以千年不變了。

或問:這新的定型是什麼個模式呢?曰:吾不能確知也。它將是全民族的智慧、經驗和血淚,透過兩百年的「歷史三峽」,慢慢熬出來的。等它熬出來之後,足下自會恍然大悟也。——如今我們這個歷史三峽已快到盡頭。諸位稍安勿躁。另一「定型」已隱然在望矣。

所以一部中國近現代史,便是一部中國文明轉型史,而這個轉型運動是有其顯明地「階段性」的。「甲午戰爭」便是一個極重要的階段——它標誌著一個階段的結束,和另一個階段的開始。——用一種最新的具體語言來表達,那便是由「四化」進入「五化」。沒有「五化」,則「四化」往往是徒勞(著重「往往」二字)。這便是「甲午戰爭」打敗仗最基本的原因。至於多開兩炮,少打兩炮,朋友,那是小事,不足掛齒也。

原始四化,先炮後船

「四化」這個東西,在清末原叫做「辦夷務」、「辦洋務」;叫作「師夷之長技」;叫作「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民國學人把它加一頂洋帽子,叫「自強運動」,叫「科技現代化」,叫「國防現代化」。

科技現代化最早搞起的,是林則徐所發動的船炮政策。但是林則徐這位科甲出身計程車大夫,和他的上司道光皇帝,和上司的兒子咸豐皇帝,以及許多「中興名臣」,都屬於「望洋興嘆族」(且用一個新式臺灣詞語)。他們只搞「炮」,不搞「船」。在他們看來,在那波濤險惡的大洋之上,去與蠻夷搏鬥,做個「龍王三太子」,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國歷史上,上至秦始皇,下至戚繼光,都未嘗動過下海的念頭,何況他們。所以早期的船炮政策,在道鹹兩朝,只搞炮,不搞船。

在鴉片戰爭期中,林則徐曾向美商買了一條一千零八十噸的大洋船「劍橋」號(Cambridge),並裝了三十四尊英制大炮。但是林欽差並不要把這條大洋船開到海上與英船對轟。相反的,他把這洋輪橫停於珠江口內,作為障礙物,兼作炮臺之用。結果被英國水兵爬上去,連船帶炮給開走了。

後來長毛打到上海附近(一八五四),要與小刀會合流。那位行商出身的上海道吳健彰,頗通洋務。他知道洋船是無敵的。所以他向洋商買了一條吃水四百三十噸,名叫「孔子」(Confucius)的大洋輪來「助剿」。並僱了些洋水手來駕馭「孔子」。後來那個在清軍與長毛之間反反覆覆的美國癟三華爾(Ward),便是「孔子」的一個水手。後來吳健彰不要「孔子」了,他把「孔子」送給江南大營的向榮。向榮對「孔子」也沒興趣,因為「孔子」太胖大了,不夠靈活。在長江裡動不動就擱淺。而那些劃小舢板的長毛,卻躲在小河灣和蘆葦之中,「孔子」對他們毫無辦法。所以向榮也不要「孔子」。——這也是上述李泰國所購八條大洋輪,被退貨的基本原因。

總之早期的清廷的「滿大人」(mandarin)們,都對洋人的開花大炮有興趣,而對洋船沒興趣。要搞國防現代化,他們就拼命買大炮,築炮臺。因此上至旅順口、大沽口,中在吳淞口,下及虎門柵,他們買了無數尊開花大洋炮;建了數十座海防大炮臺,等待著「夷人」登陸。朋友們相信嗎?後來在「一二八」(一九三二)、「八一三」(一九三七)期間,我們在吳淞口大炮臺上,放得震天價響的開花大炮,都還是遜清末葉的曾文正、李文忠裝上去的呢!

炮是購自外洋。但是消耗量極大的炮彈、魚雷、水雷和步槍,總應該自己造造吧!因此,在太平天國快被打平前後,曾國藩當了兩江總督,左宗棠當了閩浙總督,他二人乃在上海、福州(馬尾)、南京三地,分別招洋匠,購洋機,自制洋軍火了。殊不知洋人是船炮不分的。能造炮彈,就可造炮;能造炮,就必能造船。我們既能自制大炮,很自然的也就能自制「火輪」了。這便是後來的「江南機器製造廠」(今日已能製造十萬噸以上的遠洋大輪,說不定已在設計製造航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