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2 / 4)

小說:晚清七十年 作者:童舟

授起中國近代史來。適鄉友包遵彭兄自臺灣間關來訪。包兄時在海軍總部任職,曾閱讀我在海軍月刊上之舊作,有意約我重作馮婦,合著海軍史。然斯時我正忙於他事,期以異日,初未料竟成永訣也。再者筆者當時正在教授近代史,牽涉殊廣,海軍亦只是一部分而已。

就以第一任海關總稅務司,那個毛頭小子英人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來說吧!在同治初年(一八六三),清廷委託他購船八條,試辦海軍之時,這小子時年不過三十,居然想當大清帝國的海軍大元帥(Admiralissimo)。這個大元帥他當然沒當得成,而清廷又找不出自己的大元帥。曾國藩想把這八條炮船編入他的「水師」;滿人又怕國藩坐大而不允。國藩的老弟國荃,那時正圍攻長毛於南京,也不願這洋船來分他攻取南京的首功。八條大洋輪終於變成了喪家之犬,最後還得由李泰國把它們退回原主,拍賣了事。——這種買來賣去的折耗和佣金,都是大得不得了也。李泰國小子發了大財不用說了。好歹錢是公家出的(李泰國經管的關稅),大清朝中諸大臣對大清帝國的損失,不痛不癢也。

後來赫德(Robert Hatrt)繼李泰國為總稅務司,固亦有充任大元帥之雄心也。其後終以文人不勝此職,乃改介英國海軍軍官琅威理(Williams M。 Lang)。琅氏在李鴻章正式編練北洋海軍時,自認出任副提督,官職實系「總查」(總教官),然漢文語意不清 ,英譯固為海軍上將(admiral)也。琅氏出身英國皇家海軍,帶職出任中國海軍官職。英國海軍原為三頭馬車制,因此琅氏也要在中國海軍中實行兩頭馬車制。終於鬧出所謂「升旗事件」。琅氏不甘「受辱」,乃一怒而去。中英關係,為之擱淺。下節再續論之。

無獨有偶。誰知五十年後,「酸醋約瑟」史迪威(Joseph Stilwell)在重慶也不甘心作「花生米」(「花生米」為蔣委員長在二次大戰期間,國際密電碼中之代號)的「參謀長」(總查?),硬要出任「中國陸空軍總司令」,最後為「花生米」所撤職。史氏一怒而去,也為其後雅爾塔會議伏下艱難之一筆,貽患至今未了。

這些歷史上的小故事,你說它大,也不太大。你說它小,可也不太小。有關它們的中西史料,是汗牛充棟呢!因此研究這種歷史,史料就不是問題了,史料多的是嘛!那麼問題所在,便是如何去「解釋」這些史料了。根據這些初無異說的歷史事實,要用簡明而抽象的語言, 把它們「解釋」得言之成理。這在社會科學領域便叫做「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筆者自五〇年代中期在紐約各大學兼授中國近代史以來,講稿十易,非全為新史料之出爐也。實在是想「自圓其說」。講一點自己可以相信的學理,然後再去課導各族學生,讓他們也相信「師說」罷了。

「甲午戰爭」過去已一百年了。原始史料大致也已發掘殆盡。根據這些史料,來把這次戰爭,作一綜合的解釋,這就是筆者膽大妄為,在本篇拙文裡所致力的了。

「甲午戰爭」的階段性

與洋學理接觸既久,每好替土學理打點翻案官司。這大概也是「五四後」(post…May 4th)中國文化界應有的現象吧!自五四(甚或更早)以來所謂「傳統主義」(traditionalism)被洋人和新派學人罵慘了。子曰:「再思可矣!」我們在罵人之後,來他個「再思」(second thought),便時常發現「罵過了頭」,甚或「罵錯了」,乃至「你自己才該罵呢」!

例如洋人和他們的中國徒弟們,總歡喜說:「倒黴的中國,三千年沒進步。」我這個世界通史教師倒發現將中國比異族,三千年來,我們的政治社會制度卻最為穩定呢!連個倒黴的小腳,也一裹一千年不放,慢說是「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和「三公九卿」了。小腳是混帳了,而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三公九卿就一無是處?!去其渣滓,汰出有用金屬,就不能替所謂「西方現代文明」拾遺補缺哉?!

筆者正撰拙文半載,忽然老友杜維明教授敲門辱訪。我初以為維明兄有私事相詢。孰知他竟為談學問而來,真使我受寵若驚。

杜教授近承哈佛大學校方之委任,正組織漢學儒教在該校必修課中之普及工作,列為大學本科生必修課程之一部分。受業者恆至千人以上,實美國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之盛事也。

維明說:「近百餘年來,我們都在向西方學習。現在他們的好東西我們都學會了。他們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