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1 / 4)

小說:晚清七十年 作者:童舟

搞不了,就得組織個情報室、資料室,找些專才來幫著搞。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簡寫LC)所以由國會主持,就因為那主持美國聯邦大政的千把個官僚政客,需要一個聯合資料室的緣故。它是為服務官僚開始的而漸及於學界。

例如某些小政客,一時心血來潮,要找個「西藏問題」來揚揚名、搗搗蛋。他本來連西藏在中國的東北或西南都不知道,可是隻要招呼助理把電腦一撳,則LC萬部資料立現眼前。只要摘要而聽之,一夕之間,他便是個不大不小的西藏專家了。若再透過那無孔不入的電子資訊網(Internet),一個百人專家團,立刻就可排出堂堂之陣,陣陣之旗;隔洋叫囂,北京的江大人就頭大如鬥了。——搞「西藏問題」的資訊,則「北京圖書館」和臺北「中央圖書館」,來個國共合作.恐怕還搞不過一所LC呢!

今日如起袁公於地下,他固不知電腦為何物,但是今日中國如也要來個Internet,那就還得從袁氏那個出發點搞起啊!——因此袁氏那本China in Western Literature筆者至今仍長置案頭,不可一日廢也。

過五關斬六將的「博士論文」

至於袁氏那幾本博士題名錄,也不妨稍作說明。學士題名是我們中國文明的老花招。唐朝的各科新進士,有所謂「雁塔題名」。明、清兩朝六百年考出了兩萬多名「進士」。他們在「金榜題名」之後,還有正式刻板印刷的各科「進士題名錄」。——吾友何炳棣教授,就是參透這萬名進士出身的社會背景,而揚名國際的。

但是我國古老的「進士題名錄」(注意,這在世界歷史中,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啊!)所著重的只是進士爺的「出身」。至於這些「天子門生」的「進士論文」,就無啥足取了。可是在我們這一科舉考試製度,經耶穌會士傳入西方之後,它就花樣翻新的「現代化」起來了。其後再由歐入美,它就變成誤盡蒼生的今日美國的洋科舉了。

一九〇六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我們中國的土科舉被迫停止。訊息一出,當時數十萬秀才、數百萬童生真如喪考妣——沒個出身,沒了前程,如何是好?殊不知天無絕人之路,洋科舉竟應運而生,得了個洋科名,其風光且遠甚於土科名呢!

今日名垂史冊的名儒碩彥如顧維鈞、胡適、馬寅初等等,都是早期洋科甲出身的佼佼者。沒個洋進士頭街,顧維鈞就見不到袁世凱,胡適搞不了新文化,馬寅初也當不了北大校長。——但是在學術上說,這些洋進士題名的重點,就不在出身,而在博士論文了。

讀者知否,今日世界上千萬個博士爺,少說點,大致有百分之九十吧(當然也包括小可自己在內),都是一書博士。一輩於只寫一本差強人意的書,以後就靠它老人家賞飯吃——吃它一輩子。這本書十九就是他的「博士論文」。何以如此呢,諸位,這就是「人性」嘛!人都是有奴性的,不鞭打,便不做工。或做而偷懶。《三字經》上說:「教不嚴,師之惰。」唱戲的梅蘭芳、馬連良。也都知道「嚴師出高徒」。屁股不打爛,是唱不出好戲的。憑天才,哼兩句,那就是票友了。票友唱戲,照理是出錢請人去聽的。——博士爺原都是科班出身的。一旦得了博士,沒人打屁股,就變成票友了。此「一書博士」之所以然也。人生苦短,一瞥眼,就靠一本書,吃一輩子。悲夫!

但是話說回頭,讀者可千萬別瞧不起博士爺的「一書」,尤其是舉世馳名的名大學的博士爺的一書。因為那一書,往往是他嘔心瀝血、皮開肉綻的心血結晶。也往往是他鑽營十年的小牛角尖中最堪一讀的專著。——大題目如胡適的《先秦名學史》(增補為《中國古代哲學史》),足開一代文運。小題目如顧維鈞的《外僑在華的法律地位》,也是該專題的唯一著作。再如周策縱的《五四運動及其對中國社會政治發展之影響》。今日學人不談五四則罷;若談五四,則必自周郎開始。

以上只是文科。再看理工科,那就更為實際了。每篇博士論文,都是解決一個科學上的現實問題。如錢學森的《壓縮流體運動與噴射推進諸問題》,便是今日搞流體力學和太空工程起步的專論。其外如蔣彥士(一九四二?明尼蘇達)和李登輝(一九六八?康乃爾)在農業研究上的專論,都是啟臺灣農業現代化之先河,光輝燦爛,功不可沒的(這兒所談是純學術性的,與二公的政治行為無涉也)。

筆者個人治學的經驗和習慣便是凡涉及某項專題,我第一要找的參考書,便是與各該項有關的名大學的博士論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