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1 / 4)

小說:晚清七十年 作者:童舟

二次革命之後,中山或中山先生之名始漸普遍。首用「中山先生」這一稱呼而含有敬意的,據說是章士釗(7)。此事猶待續考。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便是,孫氏除偶用「中山」作化名以圖避人耳目之外,他向未自稱中山;在他所簽署的公私檔案,以及他生前與他有直接關係的公私檔案,亦向無中山之名(8)。所以我們今日用中山之名來為他開個紀念會,固無不可,但是史家正式執筆為他紀事或作傳,則該用他的本名「孫文」,不該用「孫中山」了。

「驅除韃虜」的口號叫對了

孫文曾把啟蒙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分為三等,曰: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9)。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一段時期,在中國搞「洋務運動」的人,在思想界多少都有點先知先覺的成分。因為在近百年來中國步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西化」與「現代化」實是那個時代——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同義字。魏源(一七九四~一八五七)那一輩洋務派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10),著重的是堅船利炮。張之洞(一八三七~一九〇九)那一輩,則主張「西學為用」。他們比魏源進了一步,因為他們要「用」的,已不止於堅船利炮了(11)。到康有為主張以西法變中法,搞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則其西化的程度,已經由「用」而及於「體」了。(12)而孫文(一八六六~一九二五)當年那一批小華僑們,則主張「驅除韃虜,建立民國」(13)。那至少在政治上也有點「全盤西化」的意味了。

整整一個世紀快過去了。今日我們讀歷史的這批後知後覺,來翻翻滿清末年的老帳,覺得孫文這一派所抓到的實在是那個時代的主題。當時在海外定居、留學的小華僑和留學生如孫日新(中山學名)、楊衢雲等,對這個主題均已洞若觀火,可是國內的知識界則尚見不及此(14)。

由民族革命從而建立「民族國家」(nation state),實是人類現代文明史上的特殊現象。一部現代世界史便是一部諸民族國家之間的鬥爭史;它也是工業革命初期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亞當?史密斯(一七二三~一七九〇)撰寫的《國富論》中所論之「國」,便是當時在英格蘭小島上盎格魯?薩克遜民族所建的英國(15)。美國革命時期的十三州,事實上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其後擴張成北美洲的一大帝國主義,才對其它民族相容幷包的(16)。

這一民族國家在十九世紀之末季,由於德意志和義大利之統一,併產生了許多民族英雄的傳奇故事,民族主義竟成為當時的時代精神(17)。白種帝國主義者尚且如此,則被壓迫民族就不用說了(18)。

我國的滿清皇朝到十九世紀末年,實在是氣數已盡,無法再繼續下去;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擊中要害,它會無限期地苟延殘喘的。天王洪秀全的錯誤,便是他沒有抓住這個主題,而亂搞其不急之務的「天父天兄」,終至身死國滅,為史家所笑(19)。他那時如只搞單純的「民族革命」,恐怕曾、左、李、胡也早已望風披靡了,「中興名臣」云乎哉!

所以從實力上說,孫中山比起洪秀全來,相差不知幾千萬裡了,而偌大的清帝國不亡於洪、楊,卻被孫文的幾個口號叫垮了,何哉?主題使然也。孫中山把主題摸對了,幾顆炸彈一丟,滿清帝國就土崩瓦解了(20)。

我國戰國時代軍閥打內戰,有個叫智伯的用河水來灌人家城堡,灌得對方吃不消了,智伯大喜說:想不到灌水也可亡人之國(21)!其實亡人國並不必灌水。只要主題找對了,叫它幾個動聽的口號就夠了!打內戰,口號比洪水厲害多了呢(22)!

孫文這個「驅除韃虜」的口號是叫對了,因為它主題鮮明。在這個主題之下,把大清帝國之內一切罪惡,都派給韃虜去承擔,打擊面縮小,抵抗力也減少。在一般人心目中,一旦韃虜驅除,中華恢復,則其它一切枝節問題似乎均可迎刃而解。這一響噹噹的口號,在那時真是既可服人之口,又可服人之心。人心之向背,便決定了大清帝國覆滅的命運。所以武昌城內一聲炮響,舉國風從,「辛亥革命」就變成個歷史上偉大的里程碑了(23)。

美國模式的困擾

以孫文為精神領袖的「驅除韃虜」這個模式的「革命」,歷史上是有先例的。早在一三六八年,鳳陽人朱元璋就照樣的驅除韃虜、建立明朝。朱元璋的問題不大,他把韃虜驅除了,按照傳統模式,做個「開國之君」,則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可是這同一型態的民族革命,發生在一九一一年,問題便複雜了,因為它發生了韃虜被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