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在一九一三年搞了個清黨運動之後,已變成個當時中國政壇上的寡頭政客,與眾不同的是:
1、他有十餘年之久的革命歷史和位至總統的國內外聲望;
2、他是個有現代思想和知識的政治領袖;
3、他有套合乎邏輯、言之成理的「主義」,頗能服人之口,甚至服人之心。
4、他有個鬆散的,但是畢竟存在的政黨(73)。
但是從實際政治來說,中山卻有極多的弱點。他沒有兵、沒有地盤,更沒有錢。孫中山革了一輩子的命,可是他所忙的只有兩件要事。第一是籌款;籌款的物件是華僑。但雷聲大雨點小,他並沒有籌到多少錢(74)。他加入過地下幫會的「致公堂」,但對這個充滿「老朽昏庸」的幫會卻失望之至(75)。第二是除掉少數烈士型的同志之外,他收買僱傭兵(尤其是護法之役)去替他打仗。而這些僱傭兵如滇、桂、川、湘、粵諸地方武力,其素質之差,遠不如以袁世凱「北洋新軍」為班底的直、皖、奉諸系(76)。
中山雖無錢無兵,卻心心念念要學段祺瑞來用武力統一中國,參加內戰,並不自量力地大搞其北伐(77)。結果終中山之世,他連個母省廣東也未能統一;由於他的號召而赴粵「就食」的客軍,卻把他的母省故鄉弄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78)。可是中山對打仗興趣之大,枉顧民命,簡直到了不可想象的程度。當一九一八年廣東督軍莫榮新與之齟齬時,孫氏竟登上軍艦要炮轟督署。那艦長為了怕傷及平民,不願開炮,孫公大怒,竟親自操炮轟之——這恐怕是民國內戰史上,主帥親自開炮的唯一例子吧!至於傷及多少無辜平民,那就史無明文了(79)。
總之,中山在民國初年是個勇於內戰的地方武力。他的主要目標,也和其它主要軍閥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等所希冀的「武力統一」初無二致(80)。
大家的目標是一樣的。但自袁世凱死後,各派系打了十幾年的內戰,誰也統一不了誰。小寡頭隨處皆有,而大寡頭卻始終出不來(81)。其情況從近古史上看,頗似「五代十國」(九〇七~九六〇);從遠古史上看,則頗似戰國七雄之爭。七雄何以終為虎狼之秦所統一,便是贏秦氏找到了一個新的富國強兵的方法。中山打了十來年內戰毫無結果,最後終於從頓悟中發現了一個新方法,這新方法叫做「以俄為師」(82)。
蘇聯模式之發現與仿效
「以俄為師」這口號是孫中山叫出來的。他抓到「武力統一」這個主題,最後也抓到了如何以武力統一的方法。他找出這法則來,雖無緣及身而見其成,他的繼承者蔣介石卻接了下去做。中國共產黨在「江西蘇維埃政權」時代,毛澤東的「槍桿出政權」的法則,在其著作中也講明「蔣介石是我們的老師」(8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蔣介石背叛了他的老師孫文「以俄為師」教訓的結果。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以後。蔣就不再以俄為師了;最後弄出個「獨裁無當,民主無量」的失敗結果(84)。千秋大業,及身而敗,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最近三十年來的中外史家,包括我自己,都一直在搜尋中山「以俄為師」和什麼「三大政策」的本末。從公開史料到中俄秘檔,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一定要搞個水落石出。其實這些雞毛蒜皮的小考據,都無關宏旨(85)。
吾人如熟讀中國的《國父全書》和俄國的《列寧選集》,便知從孫氏在一九一三年改組國民黨起,他在思想和方法上已經和列寧大體一致了。在一九一七年之後,列寧一舉而推翻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並趕走了四圍入侵的帝國主義勢力,孫公不免為之耳目一新。他所搞的「慎施命令」那一套(86),正是列寧所搞的「領袖獨裁」、「職業革命家」等教義的精華所在。孫的思想也是列寧的具體而微。兩人思想既屬一體,兩人行為原可一拍即合(87)。列寧成功之後,孫氏面壁九年,始大徹大悟,乃盡棄所學而學焉—— 一語破的:以俄為師。他未竟全功便死了,蔣介石半途而廢,毛澤東則青出於藍(88)。
「以俄為師」只是個階段
國民黨內有些史家在雞蛋裡找骨頭,說中山「以俄為師」只是學其「用」而非習其「體」。中山的「軍政」之後,還有更偉大的「訓政」和「憲政」呢!
但是過去六十年的史實告訴我們,孫中山「以俄為師」的最大目的,是把俄國模式中最有效的方法學來,作逐鹿中原的武力統一之用。統一之後的中國是個什麼模式,孫中山也只是說了一大堆空洞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