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3 / 4)

小說:晚清七十年 作者:童舟

論(89)——事實上,國民黨六十年來究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訓」過「政」呢?到目前為止,國民黨自己還不是在繼續「受訓」嗎?

至於列寧那一套,最有效的也只是「武力統一」。統一後的蘇聯,除了個偉大的軍國主義之外,又搞出些什麼名堂來?列寧所搞的是用暴力破壞了帝俄的封建專制制度。把這制度打碎了,怎樣建造出一個富強康樂、自由平等的社會主義的大國來,列寧並沒有留下藍圖。他的老師馬克思也沒有講個明白。我國古代政治家陳平告訴他的主子劉邦說:「陛下於馬上得之,不能於馬上治之。」馬上得之是破壞的結果;下馬而治之,則要憑一點一滴經驗之累積。智慧與機運並用,不可憑空臆造,奢談什麼什麼主義。

七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孫中山的「以俄為師」也只是個階段;一個「馬上得之」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作用是「武力統一」和「槍桿出政權」。這階段一旦從歷史上退去,馬上既不能治之,則下馬而治之,就得找出個新的主題、新的方法才是正確路線(90)。

現階段也應有個主題

一言以蔽之,在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孫中山的偉大,便是他抓住了兩個主題,領導了兩個階段。毛遂說:「諸公碌碌,皆因人成事者也。」中國發展至今,因人成事的階段已逐漸過去,在歷史的現階段,我們要找出我們自己的制度來,下馬而治之才好。

註釋:

(1)見本書第一冊第一篇。這篇二十六年前所發表之拙作,自覺可修正之處甚多,然「階段性」這一假設,則個人看法至今未變也。

(2)近代革命家,差不多都是一次革命論者,認為人類所理想之社會。可以一蹴而幾 ,而不知人類社會之進化是沒有什麼「最後階段」或「最後型態」的。在中國思想界,首先介紹此一概念的便是孫中山。他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發刊辭上,便主張「畢其功於一役」。見《民報》第一號,一九〇五年十月,發行於東京。

(3)國民政府於民國二十九年四月一日明令尊稱孫文為「國父」,見當時政府《公報》及各報章。高蔭祖編《中華民國大事記》(臺北,世界書局,一九五七)及劉紹唐編《民國大事日誌》(臺北,傳記文學社,一九七三)第一冊,均有記載。稱中山為國父,早於一九二五年中山逝世時之哀思錄等均已倡之,見伍達光編《孫中山評論集》(廣州,中國國民書局,一九二六年六月再版。初版序言為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然多為「私諡」。政府明令則始於一九四〇年四月一日。

(4)筆者遍翻《國父全書》、《孫中山全集》、《選集》、《孫中山先生二十年來手札》一類書籍,孫氏除少數帶有機密性,或是致日友人之函札署名「中山」之外,其它公私檔案,悉用「孫文」。滿清及袁世凱對孫公之通輯令,亦用「孫文」。參見《清德宗實錄》第五冊頁三四二九。

(5)見吳相湘著《孫逸仙先生傳》(臺北,遠東圖書公司,一九八二年版)第一集。頁一五。

(6)見《梁任公年譜長編》(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二)上冊頁一〇三、一四〇;並見前注吳書頁二三七。

(7)《團結報》(北京政協發行)一九八五某期亦有短文紀此事。

(8)見注(4)。

(9)見《孫文學說》第五章;參閱《國父全書》(臺北,國防研究院印,一九六六)頁一九。

(10)見魏源撰《海國圖志》序。

(11)張之洞是魏源之後新派的發言人。他所主張的「體」、「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已不限於西洋之科技矣。

(12) 梁啟超認為他和其老師康有為雖同主張「變法維新」,然渠已比其老師託古改制的「今文家」,半壇醋的西式君憲論又邁進一步。參見張朋園著《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十一,一九六四),第五、六兩章。

(13) 孫文提出這口號是在一八九四年。《興中會》創立之時。從魏源到孫文,西化發展,階段分明。

(14) 楊衢雲(一八六一~一九〇一)、謝續泰(一八七二~一九三七)等,於一八九二年三月十三日在香港成立之「輔仁文社」實早於「興中會」二年。後兩會會員以旨趣相同, 會員背景相同。於一八九五年二月在香港合併,會名沿用後者,以其名稱更富政治革命性。而「伯理璽天德」(「總理」或「總經理」)一職。則由楊衢雲擔任,可能因為楊在香港居住較久,會中友好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