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歲,定要與你並肩作戰,從半空中降落敵城嚇死他們!哈哈!
李禕一邊聽著經過,一邊擊掌讚歎,也因此引出神往與遺憾。
時間飛逝,不知不覺,迎面撞上了安思順的主力。
毫無懸念,與之前如出一轍,朔方軍兩萬多人瞪眼望著李禕手持聖旨從天而降。安思順暗叫不妙,不過他的反應要比弟弟快得多,親自取弓欲射殺李禕。
勁矢被李忠心揮刀擋下。
安思順一擊失手,馬上稱李禕背叛皇帝,要求部下將其擊殺。
李禕當眾宣讀“聖旨”,力勸舊部莫再要受矇騙助紂為虐。
雙方各有說法,莫衷一時,不過事實勝於雄辯,沿途的伏屍,狼藉的村莊和蕭條的城鎮無不在指證反賊的罪行,王師又怎會劫掠殺戮自己的臣民呢?
宣傳戰割裂了朔方軍,兩派陣營鮮明,李禕舊部漸漸聚攏到熱氣球下,保護著他們心目中的主帥,而另一派則是安思順的親信心腹,約莫數千人。
混戰,兩萬對數千,安思順慘敗。追殺出百里,安思順授首。
斬殺安思順的乃一名契丹族勇士,虎背熊腰氣勢不凡。
“壯士姓名?”
李禕饒有興趣打量著他。
勇士回答:營州李光弼!
李禕相當滿意,立刻破格提拔,命他與雷虎同列中郎將。
大刀闊斧一番整編後,朔方軍隨李禕北上,目標北都太原府,意在切斷安祿山等人的退路。戰略意圖是他與李懷唐王忠嗣等人商量好的方案。朔方軍新敗,實力不足以解洛陽城之圍,讓他們入城還會增加城裡的糧食壓力,還不如在外圍作戰的作用大,可以號召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對付反賊,迫使安祿山分兵。
本書首發。
第701章 時局在變
寒冬的步伐在逝去,春天的氣息緊隨其後。然而,對於中原腹地,尤其是安胡叛賊肆虐地區的人們而言,黑暗與酷冷遠勝昨日。
洛陽城東,攻防戰前所未有的激烈。
進攻又一次徒勞無功,望著潮水般後退的烏合之眾,安祿山鎮定自若,表情可以用胸有成竹形容。
時局在變,喜憂參半。
過去的冬天裡,攻方挾老皇帝的意旨先後攻破開封,汴州,蔡州等地,佔據大半個河南道,數百萬人口遭殃。屠刀之下,婦女慘遭輪營擄掠,青壯被迫為炮灰,叛賊的兵力迅速膨脹,無辜的平民成為了安祿山人海戰術的棋子。
老天並非一味眷顧安胡兒,強悍的寧遠鐵騎橫空出現在登州,突然斬斷叛軍伸向淮南的觸手,迫使安胡兒暫時打消染指富饒江南的念頭,同時,在北方,李禕率領的朔方軍順利收復太原以及大半個河東道,惡胡的殘暴行徑給朔方軍的壯大創造了便利條件,流離失所的難民才不在乎啥聖旨,他們的悲慘恰恰來自皇帝之命,所以,他們更願意相信李懷唐所言,先皇李隆基已作古。
攻守雙方均在與時間競賽,慘烈的攻防戰持續了十數天,數萬人為此而傷亡,不過安祿山沒有停止的意思。
“繼續進攻。”
安祿山的命令顯得輕描淡寫,城牆下的屍山血海與觸目所及的傷殘士兵未能引起他心中絲毫的憐憫。
大將田承嗣忍不住了,問:“王爺,既然大食人給我們搗鼓了不少破城利器,為何不用?指望這些廢物拿下洛陽城恐怕不現實。”
安祿山揚起馬鞭,指著城頭方向:“我原以為有老皇帝在手,洛陽城將一盤散沙。李懷唐這個變數實在令人大出意料。對於大唐,他不過一外臣,可是,洛陽城的軍民居然甘心服從他的指揮,十數萬兵的力量不可小覬。不將他的有生力量消耗掉大半,我不放心入城。”
有生力量?這四個字被田承嗣解讀為“地獄火”。安祿山要消耗的並非守軍,而是那些可怕的“瓶子”。
李懷唐手裡究竟還掌握有多少神秘的大殺器,安祿山迫切想知道,經過連續十數天的進攻,他或多或少猜到了點。
多乎哉?不多矣。
如果數量豐富,為何不見使用?
或許攝於李懷唐戰無不勝的威名,安祿山不敢掉以輕心,決定再試探一次。
在死亡的威脅下,上萬人或手執破爛兵器,或扛著梯子,更多揹著籮筐,麻木地向前磨蹭。上東門的城門被撞毀了兩扇露出的通道被石塊塞滿,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去撿石塊回來,直至清理出一條通道。
城頭上,王悔一臉疲憊,上下眼皮頻繁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