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北京,而是稱為北平。

鄭和,原姓馬,他是雲南昆陽州(今雲南晉寧)人,出身在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大軍統一雲南戰爭中,他被俘帶至南京,成了一名宮廷內侍,隨即派到皇四子燕王朱棣的北平府邸裡。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以反對建文帝削藩為名,於北平起兵,號稱“靖難”,意圖奪取他的侄子建文帝的皇位。進行了四年“ 靖難之役〃以後,才登上了皇位。如果我們以鄭和13歲入明宮算起,他年青時代的十幾年都是在北平度過的,也就是說,他成長在北平,而在事業上暫露頭角,也是在北平。“ 靖難之役〃時,建文帝派李景隆率領各路軍馬50多萬人來攻打燕王,燕王朱棣與李景隆大戰於鄭村壩(今北京東郊東壩村),燕軍出奇兵直搗李景隆大營,李景隆大敗而逃。在這場戰役中,馬和表現英勇異常,建立了奇功,因此他被賜姓鄭,從此有了鄭和這個赫赫有名的名字。今天的東壩村屬於朝陽區,今天留存下來的是“東壩村”的界石,古戰場早已渺無蹤跡,鄭村壩地名也已成為遙遠的過去,惟有鄭和以他的不朽英名,印證著那場戰役的存在。

那麼,北京與鄭和直接有關連的地方; 除了鄭村壩,還有哪裡呢?在北京德勝門內,有個三不老胡同。衚衕不大,也不長,在北京星羅棋佈的大街小巷中並不起眼,可就是它與明朝偉大航海家鄭和聯絡在一起。

據說鄭和在北京時,他的府宅就在三不老胡同。

今天,我們知道鄭和這個名字,是由於他是明朝偉大的航海家; 他曾經率領規模龐大、人員眾多的寶船隊七次下西洋,與海外亞非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和貿易關係,成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可是與他有聯絡的衚衕為什麼稱作三不老胡同呢?這就涉及到鄭和有個名字叫“三保”,或者“三寶”這樁公案了。

說來有意思,從明朝後期開始,就有了“三保”和“三寶”的不同說法和用法。當時人對於鄭和叫做“三保”,還是“三寶”,已有種種猜測之說。有一種說法是“三保”是鄭和的舊名,有一種說法是“三保”是鄭和的小名;有的說鄭和下西洋多次,所以稱作三寶太監; 還有的說鄭和信奉佛教,佛教有“三寶”一詞,就是佛、法、僧,所以被尊為三寶太監;我們知道鄭和船隊中的大海船稱作“寶船”,顧名思義,“寶船”就是取寶的船。鄭和下西洋攜帶大量的中國絲綢、瓷器、銅錢、鐵器等各種珍貴物品出使,從西洋換回來的奇珍異寶也都在船上。明朝有部著名的小說,就是羅懋登的《三寶太監下西洋通俗演義》,用的是三寶,是寶貝的“寶”。 後來現代辭典上乾脆出現了一種調和之說:“鄭和小字三保,保一作寶”。

其實鄭和的名字是三保。明朝時候在北京皇宮中曾經上演鄭和下西洋的戲劇,有兩種,一種是雜劇,還有一種是傀儡戲。現在流傳下來的內府雜劇鈔本《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用的就是保護的“保”,而不是寶貝的〃寶〃。劇中鄭和角色一上場,就說“小官姓鄭名和,又名三保”。因此我們知道“三保太監”就是鄭和的又一個名稱。既然不是寶貝的“寶”,就與佛家的三寶沒有關係。太監是明朝宦官的官名,不是一般的宦官。明朝宦官有“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在明初,內官監的地位最高,鄭和就是內官監太監,也就是內官監的主管官員。他下西洋又有“欽差正使太監”,“總兵太監”的頭銜。宮中演出戲劇的下西洋時間,是在鄭和下西洋的後期,他已經不年輕了,所以劇中人稱他是“三保老龜龜”、“老太監”。這個戲劇不僅在北京皇宮裡上演,後來也流傳到社會上,由明朝人編輯出來,儲存了下來。鄭和當年居住的地方,起初叫做三保老爹衚衕,也就是今天西城區德勝門大街西側三不老胡同這個地方,再以後叫白了,清朝以後,就成了三不老胡同。

燕王成功登上了帝位,就是永樂皇帝。他在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派遣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雖然是從南京出發和返回南京,可是下西洋建立的豐功偉績,提高了明朝的國際威望,在北京得到了充分顯示。永樂十九年(1421年),永樂皇帝下令遷都北京,此後,明朝就定都北京了。這一年,正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歸國,也就是在這一年,歷史上記載有16個國家、1200人的外國使團匯聚在北京,北京作為國際大都會,真正是使節如雲,盛況空前。北京成為當時中國與亞、非各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地。

今天北京的八寶山,在明代稱作黑山。那裡有大型的宦官墓地,在弘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