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世襲。在世襲的子孫當中,最出名的是朱勇。

朱勇(1391—1449年),字惟真,永樂五年(1407年)襲成國公。後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跟隨朱棣北征蒙古。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叛亂,朱勇跟隨宣宗出兵討伐。大軍出城後,朱勇建議兵貴神速,應全速前進。宣宗採納,大軍直抵叛軍盤踞的青州城下。朱高煦懾於威勢,出城投降。宣德三年(1428年),朱勇進封太子太保,主管明朝的中央軍——京營。以後宣宗每次到邊境巡視,朱勇都跟隨前往。

1435年,英宗即位。次年正統元年,命朱勇主持經筵——皇帝定期學習古代治國方略的一種形式。正統九年(1444年),朱勇統兵出喜峰口北進,在富峪川、熱水川兩次擊敗蒙古軍隊,進封太保。

英宗時期,明朝的軍事實力下降很多,軍政腐敗日漸嚴重。相反,北方的蒙古瓦剌部卻日漸強大起來。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農曆七月,瓦剌部在大汗也先的率領下,兵分四路大舉進犯。也先親自率領瓦剌主力部隊向大同一帶進軍,企圖首先攻佔大同,然後進逼北京。駐守大同的明朝軍隊拼死抵抗,但連戰連敗,訊息傳到北京後,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定效仿祖先,御駕親征。

七月十六日,朱祁鎮帶領文武大臣,貿然起用50萬大軍親征,從北京、宣府浩浩蕩蕩向大同挺進。八月,朱祁鎮來到大同。王振本來以為只要顯示一下兵威,瓦剌就會退走。等親信郭敬把吃敗仗的經過一說,王振嚇得喪魂落魄,趕緊勸說英宗率師回京。結果,朱祁鎮和50萬明軍只在大同停留了3天,沒與瓦剌軍隊交火一次就離開了大同。

王振是蔚州人,想讓大軍繞經蔚州,從紫荊關回北京,順便邀請皇帝光臨他的家鄉,抖抖自己的威風。明軍大隊人馬進入蔚州境內後,王振又一考慮,這麼多兵馬來到他的家鄉,必然會糟踏他的家園,破費他一大筆財產。於是,他又改變了主意,讓朱祁鎮從來時的宣府舊路撤退。朱祁鎮聽任他的擺佈,繞道再返回舊路,結果,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給瓦剌軍隊造成追擊的好機會。朱祁鎮帶領明軍回到宣府舊路後,果然被瓦剌軍隊趕上。明軍慌忙應戰,結果一觸即潰。朱勇和永順伯薛綬提兵四萬前去救援。與瓦剌軍隊相遇於鷂兒嶺(今河北涿鹿西北)。監軍劉僧不瞭解地形,在大軍陣勢沒有擺開之前就貿然率部突入隘口。朱勇擔心劉僧出事,揮兵跟進,結果中了瓦剌軍事先設下的埋伏,大敗,朱勇戰死。

八月十三日,朱祁鎮帶領明軍敗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西)。瓦剌騎兵突然從四面衝擊過來,明軍潰不成軍,互相擁擠踐踏,死傷數十萬人,屍體橫堆,慘不忍睹。隨軍大臣、武將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等五十多人戰死身亡。作惡多端的宦官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昏愚荒淫的朱祁鎮被瓦剌軍俘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之變後,于謙等人認為朱勇損兵折將,有罪於國,建議削奪爵位。直到1457年,朱祁鎮復辟,這才追封朱勇為平陰王。

朱勇以後,朱儀、朱輔、朱希忠等先後襲爵並主持中央軍務,至明末朱純臣,一共傳襲了13代,均葬於北澤山下。朱氏陵園建國初期儲存尚好,“文革”中石人石馬等建築被炸燬殆盡,只剩下一些殘餘扔在田間地頭。當地的阮氏家族據稱世代為朱家守墓,或許是朱能當年討伐安南時的俘虜,可惜沒有充足史料可資證明。 (張金奎)

2005年是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明朝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3年),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規模之大、技術之先進、組織之嚴密,均達到了當時世界前列,是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偉大壯舉,成為古代中國強盛的標誌。

一般來說,人們都知道鄭和航海是自南京寶船廠開船,龍江關出水,到太倉劉家港出海,七下西洋始命於南京,歷次也均從南京出發,到後來鄭和又在南京擔任守備,地位顯赫,家住南京馬府街,他在南京留下了很多遺蹟。相對而言,鄭和在北京似乎就沒有南京那麼多的遺蹟可尋。然而,如果我們想一想,鄭和自小入宮後,被帶到北平燕王府邸,他自幼至長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北平度過,並在北平建立了功勳,才成為永樂皇帝的親信;有了這樣的經歷以後,才被任命統帥千軍萬馬下西洋,出使海外的。如此說來,這位偉大的航海家是在這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起家,他的事業開始在這裡,他的成長曆程也在這裡,他和北京的關係可謂至深。當然,起初這裡還不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