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1 / 4)

十一月,朱棣帶兵回師至北平郊外,在鄭村與李景隆軍遭遇,朱能大敗南軍。又進攻南軍大營,再獲勝利。北平城中軍隊也乘機出擊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

建文帝為大臣所矇蔽,反而獎勵了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會同郭英、吳傑等集合兵將60萬眾,號稱百萬。朱棣命令張玉、朱能等率軍十餘萬迎戰,首先佔據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北),三日後南軍才趕到。戰鬥打得十分激烈,燕軍一度受挫。但南軍政令不一,不能乘機擴大戰果。燕軍利用有利時機,力挫南軍主將,朱能作為前鋒,首先擊敗南軍都指揮平安部。次日,朱能又率領左哨軍,連續衝破南軍營柵,並跟蹤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從德州逃到濟南。朱棣率燕軍尾追不捨。南軍在平安的率領下於濟南城外的鏵山居高臨下襬開陣勢。朱能派奇兵繞道南軍背後,突然襲擊,取得勝利,收降萬餘人。濟南在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的死守下才得以保住。朱棣圍攻濟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

建文二年(1400年)九月,建文帝改用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滄州,為燕軍所敗。十二月,燕軍進至山東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一帶。盛庸率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嚴陣以待。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打敗,大將張玉死於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朱能率小股部隊殊死迎戰,保護朱棣衝出重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由於建文皇帝不願意承擔殺死叔父的罪名,致使南軍不敢致朱棣於死地,朱棣才得以逃跑,朱能也因此立下救主大功,晉升都指揮同知。

東昌大戰後,朱能又於建文三年(1401年)跟隨朱棣參加了夾河戰役。此戰中,燕軍大將譚淵戰死,先敗了一陣,朱能領兵趕到,獲勝,軍威復振。朱能進而又在藁城三次擊敗南軍,追殺到真定,進而攻佔彰德、定州。又襲破西水寨,打敗駐守衡水的南軍。活捉指揮賈榮。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軍進入山東,朱能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攻克東阿、東平,盡破汶上諸寨,進至淝河。朱能在淝河設伏兵,大敗十餘萬南軍。四月,燕軍進抵宿州,與跟蹤襲擊的南軍大戰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境),燕軍大敗。燕軍奪得的城池雖多,但往往得而復失,不能鞏固。此戰失利後,燕軍士氣低落,很多將領建議撤軍。朱能勸阻朱棣說:“兵家勝敗是常事,怎能因為一時的小挫折就氣餒呢?當年劉邦屢戰屢敗,項羽屢戰屢勝,可最終的勝利者是劉邦。殿下您舉兵以來獲勝很多,此次失敗不足多慮。還是應該以江山社稷為重。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只能整兵前進,怎麼可能撤回繼續作臣子呢?”朱棣同意,整兵進攻靈璧。在這次決戰的關鍵時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議的影響,把徐輝祖所率領的軍隊調回南京,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南軍糧道又為燕軍所阻截,燕軍抓住時機,大敗南軍於靈璧。此戰中,南軍合兵60萬依潼山而陣。朱能率李遠等從四面展開合擊,大敗南將平安的銀牌軍。南軍都督陳暉來援救,再遭敗績。南軍投降者達十餘萬眾,陳暉等南軍將領30多人被俘。

此時,朱棣已經獲悉南京城空虛的情報,於是決定不再和南軍主力糾纏,而是從南軍防守薄弱的泗州為突破口,渡過淮河,攻克盱眙,下揚州,自瓜洲強渡長江,直取南京。六月十三日進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

靖難諸將中,張玉和朱能最為重要。張玉在東昌戰死,朱能成為第一功臣。論功封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成國公。永樂二年(1404年),兼太子太傅。

安南國黎蒼在明初奪取了國王陳氏的王位,並於永樂元年(1403年)騙取了朱棣的冊封。後來陳氏子孫到明朝鳴冤,朱棣派人前去核查並送陳氏後人回國繼承王位,不料被黎蒼伏兵所殺。朱棣大怒,決定出兵討伐。

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朱能被任命為總兵,徵夷大將軍,率兵80萬討伐安南。大軍進至廣西龍州,朱能因病於十月初二日去世,年僅37歲。朱棣聽說後非常痛苦,下令停止上朝五天,表示哀悼,並親自撰寫了祭文。下令葬於昌平州北澤山(今屬懷柔)。後來又追封為東平郡王,諡武烈,並贈上三代均為王爵。仁宗繼位,下令將朱能作為配祭人,立牌位於成祖的太廟中,享受後人的祭祀。

北澤山地處龍尾,朱能陵墓與成祖的長陵大約同時修建,暗含有在地下繼續為朱家天下守衛的含義。

成國公的爵位可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